我市以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高質量發展
市科技局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要求和省委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的部署,把科技創新作為振興發展的突破口,創新“產校地企融”工作機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盟,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厚植創新生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延鏈補鏈,“原字號”鑄就新優勢。近年來,我市依托精細化工、石油裝備、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水產業等重點優勢產業,相繼成立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8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其中,省級創新聯盟4家。圍繞“原字號”產業鏈條短、精細精深加工比重低等問題,幫助企業建立產學研創新聯盟,拓寬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原字號”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發展。比如,遼寧寶來生物能源作為盟主,聯合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中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等成立創新聯盟,成功解決了高端針狀焦產出率和質量提升問題,年新增產值32億元。政府部門又主動為企業聯系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科研機構,放大聯盟效應,開展針狀焦負極材料、高強高模碳纖維材料研發,推動企業由傳統石化向高端材料轉型。同時,創建聯合研究院發展模式,作為“原字號”企業的浩業化工與大連理工大學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成立浩業分院,促進企業在原料平衡優化、節能降耗、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迅速提升,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智賦能,“老字號”煥發新活力。聚焦石油裝備等“老字號”產業中低端產品多、智能化水平低等“卡脖子”問題,幫助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動“老字號”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升級。比如,在政府的鼓勵引導下,天意石油裝備公司充分發揮創新主體地位,聯合西安石油大學、沈陽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創新聯盟,合作研發“非常規油氣田實時智能鉆井系統”,突破了井下井上數據智能分析與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瓶頸,在水平井應用上打破了國際壟斷,實現年銷售收入達2.45億元,用智能科技讓“老”企業煥發“新”的青春。
打技術牌,“新字號”積蓄新動能。中藍電子作為從盤錦萌生、成長和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現已成長為東北手機核心器件領軍企業,全球行業前10強,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全球前六。在市委市政府的幫助下,中藍電子與大連理工大學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沈陽工業大學等院校建立創新聯盟,自主研發設計出多款馬達及鏡頭系列產品。截至目前,公司共計申請產品及設備專利300余項。未來,中藍電子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潛望式鏡頭、光學芯片等技術研發,造就企業發展“硬核”。
圍繞世界級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公共分析和檢驗檢測中心,強化精細化工、清潔能源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共性技術研發、中試產業化工作。圍繞高端精細化品中試基地建設,中科院大化所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自主研發的千噸級耐高溫尼龍PPA項目及百噸級低分子量聚苯醚LPPO項目建成投產。圍繞提升潤滑油產業發展水平,幫助北方瀝青與中科院蘭化所劉維民院士團隊合作建立高性能潤滑材料聯合研究中心,成功攻關研發長壽命工業液壓油、汽輪機油等專利產品,初步構建形成高端潤滑油產業集群和生產基地。同時,深化市校戰略合作,市政府與10家高校院所簽訂市校(院)全面科技合作協議,聯合省科技廳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會等品牌對接活動,為院企合作搭建交流對接平臺。截止到目前,R&D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8%,位列全省第二,年均轉化科技成果70項以上。
厚植創新生態,賦能企業快速成長。著力為科技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政策環境、金融環境和營商環境。探索成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投資基金,支持高端創新人才帶技術或成果來盤創業轉化,為落戶盤錦重大項目和高端人才提供“清單式”“一企一策式”的服務,扶持科技型企業茁壯成長。在政策鼓勵支持下,哈工大楊愷博士團隊來盤開展的紫外光固化單體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在精細化工園區成功落地,遼寧百思特達科技公司引進全國芯片領域頂尖團隊開展的氮化鎵半導體芯片項目填補了我市信息技術產業空白。圍繞初創科技企業融資需求,聯合市科技融資擔保公司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發揮盤錦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引導作用,累計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2190萬元。強化政府科技服務,發展各類眾創空間20家,重點科技孵化器5家,累計入駐企業1200余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8家、雛鷹企業28家、瞪羚企業6家,初步形成了“雛鷹瞪羚企業引領、高新技術企業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跟進”的創新企業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