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現代化北方水城建設邁上新臺階
——雙臺子區今年這樣干
站在新時代發展的關鍵路口,雙臺子區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打開思路、突破困境、挑戰盲區,緊緊圍繞“五項重要任務”和省市委三年行動系列方案,找準找實突破口和著力點,牽住“牛鼻子”、打出組合拳,堅持以點帶面、整體突破,以超常規舉措確保現代化北方水城建設邁上新臺階。
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加快構建具有雙臺子區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實施石化及精細化工主導產業躍升工程。依托華錦集團等資源優勢和自身產業基礎,緊盯華錦阿美項目延鏈補鏈強鏈,完善精細化工、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鏈條。
實施康養醫養、文創旅游、現代商貿支撐產業突破工程。加快遼河康養服務中心旅居養老板塊建設和一、二層配套商業招商,深化“文旅+”“文體+”多元融合,培育壯大會展經濟、樓宇經濟等,吸引更多優質項目集聚,加速形成產業集群。
實施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綠色低碳新興產業壯大工程。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示范區、跨境電商產業園等。放大思愛普“雙碳”創新中心作用,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著眼未來產業發展,參與材料素化等顛覆性技術應用。
以科技創新為關鍵點,扎實推動“一帶雙創”發展布局在雙臺子區結出碩果
放大中試基地優勢。堅持把爭創國家級精細化工中試基地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頭號工程”,破解配套服務能力不強、復合型人才不足等“卡脖子”問題,加快構建“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服務+公共平臺”的模式,力爭全年新實施中試項目5個、產業化2個。
培育文創產業品牌。高標準舉辦“第五屆遼河濕地國際燈會”等文旅品牌活動,推進四川紅孩兒微度假等項目落地,不斷拓展“遼河+”文體旅產業鏈。加快塑造“碑林文創”品牌,啟動遼河碑林港澳臺及海外書法藝術館建設,助力雙臺子區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雙培育”計劃,發揮“一帶雙創”產業發展扶持資金杠桿作用,梯隊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健全“政產學研用”創新體系,依托清華大學等重點院校創新資源,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分室,探索實施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加快引進各類緊缺高端人才。
以高水平開放合作平臺為突破點,吸引更多優質資源加速向雙臺子區集聚
推動精細化工產業開發區做大做強。實施倍增計劃推進開發區高端化、專業化、特色化、綠色化發展,放大科創等優勢奮力站上國家級平臺,加快推動開發區“南擴東拓”步伐,完成南擴區(一期)土地供應和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建設等工作。
推動遼河新城(高鐵站)高端商旅產業集聚區實現突破。融入省市開放合作大格局,探索打造“站城一體、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加大與重點企業對接力度,全面啟動遼河新城起步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
推動盤錦數字經濟產業創新示范區提速發展。完善省級跨境電商溯源公共服務中心及跨境電商綜試區綜合服務平臺運營體系,實現新增10家跨境電商備案企業。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為落腳點,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突出就業優先,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區成果,強化“一老一小”服務保障。
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結合爭創全域全國文明城市,加快推進老城區城市更新,聚焦補齊中高端房地產供給不足短板,探索打造“康養地產”“景觀地產”“教育地產”等。
推動城鄉高水平融合。大力建設特色都市農業精品區,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微旅游目的地”,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美麗宜居村。
以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為支撐點,大力推動各領域改革任務落實落地
全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推行“無差別綜合窗口”改革,落實落地“幫辦代辦”和“容缺受理”。鞏固省委營商環境專項巡視整改成果,持續優化“八大環境”,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
著力提升重點改革集成度。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完善國資監管體系,提升企業盈利和資產經營市場化等能力,采取超常規舉措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堅持“以支定爭、應爭盡爭”,力爭全年爭取到位資金15億元以上。
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創新央地合作模式,推動淄博魯華擬投資20億元的碳五、碳九深加工項目簽約落地,健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機制,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為切入點,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持續開展全民化國防安全教育,堅決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依托京環固廢綜合處理園區等項目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堅持源頭治理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完善風險隱患排查管控治理體系,擰緊安全生產“四方責任”鏈條,加強智慧化、網格化治安管控體系建設,有力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金融等風險。
全面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體建設“法治雙臺子”、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深化“基層治理一張網、社會治理一張圖”建設。以“零訪”“清零”創建為牽引,推進訴源治理共建工作站等規范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