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八屆人大五次會議第86號建議的答復
李曉東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保護和修復力度,提升“雙腎”功能,促進生態示范城市建設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盤錦濕地基本情況
盤錦濕地包括蘆葦沼澤、淺海海域、河流和庫塘、水稻田、養殖池塘等濕地類型,根據2010年第二次全國濕地調查統計,除水稻田外,全市有各類濕地24.96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面積21.65萬公頃,占濕地面積的86.74%;人工濕地(不包括水稻田)3.31萬公頃,占濕地面積13.26%。集中連片的蘆葦沼澤濕地面積8萬公頃,占自然濕地面積的37%。
盤錦濕地分布各類野生動物452種,其中鳥類300種,包括今年9月首次在遼河口監測到國際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種群數量僅500余只),在這些鳥類中有丹頂鶴、白鶴等國家Ⅰ類保護鳥類23種,灰鶴、大天鵝等國家Ⅱ類保護動物49種,每年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一百萬只,是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自然繁殖的最南限和越冬的最北限,是丹頂鶴大陸種群北遷的最重要和最集中停歇地,2020年越冬種群達51只;遼河入海口處還是斑海豹的重要產仔地,棲息有斑海豹300余頭。因此,盤錦濕地在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處于重要地位,深受國內外濕地保護組織關注。
二、濕地保護工作情況
(一)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在本輪機構改革中,優化和整合濕地保護職能,作為政府工作部門成立了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下設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統一行使濕地保護和管理職能。
(二)濕地保護立法先行。2017年5月1日,經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批準頒布實施了《盤錦市濕地保護條例》,這是盤錦擁有地方立法權后出臺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規,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打擊破壞濕地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構建濕地保護體系。建市以來,先后劃建各類保護地11處,包括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各1處、國際重要濕地和省級重要濕地各1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處、省級濕地公園3處、國家海洋公園1處、地質公園1處,在各類濕地資源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次保護地整合優化中,將被整合為5處,整合后面積11.21萬公頃,省級保護區、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將全部整合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面積增加了2.68萬公頃。
(四)協同創建遼河國家公園。2020年,省委、省政府啟動了遼河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遼河國家公園是以遼河口濕地為主體,以遼河干、支流為生態廊道的河流類型國家公園,具有極高的、獨特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具有國家代表性。我市遼河流域涉及的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盤錦遼河口省級自然保護區、遼寧盤錦遼河國家濕地公園、遼河省級森林公園以及域內的116公里遼河干流河道整體納入了國家公園范圍,實現遼河流域自然保護地整體保護。
(五)加大保護區管理力度。對濕地資源最核心的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全封閉管理,設置檢查站9處,管護大門32處,實施24小時值守;設置基層巡護管理站5個,配備專業巡護和執法隊伍,設定路線開展日常巡護;設置野外視頻監控系統基站11處,安裝攝像頭43臺,對野生動物集中棲息地、繁殖地進行重點監控;實施進入保護區報備制度,提升了保護區管護能力和管理成效。
(六)積極修復退化濕地。2014年以來,國家林草局、財政部6次將遼河口濕地作為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撥付資金1.49億元,開展了保護區及周邊1公里范圍內基本農田和二輪土地承包的77011畝耕地補償,受益農戶4759戶,對8.8萬畝蘆葦沼澤濕地生態補水1億立方米,恢復退化濕地577公頃,清淤疏浚供水干、支渠168.23公里,恢復翅堿蓬濕地192公頃,項目的實施即提高了濕地周邊群眾保護的積極性,也改善濕地生態環境,解決了部分濕地破碎化和島嶼化問題。
(七)全力推進退養還濕。2015年啟動“退養還濕”工作以來,先后拆除看護房542個、池塘閘門2000個、孵化基地9個、孵化場28個,共涉及圍海養殖戶587戶,退出圍海養殖恢復灘涂濕地面積8.59萬畝,修復自然岸線17.6公里,項目的實施維護了遼東灣海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有效解決黃渤海漁業資源荒化問題創造了條件。
(八)扎實開展宣傳教育。組織開展了濕地保護“宣傳年”活動,做優唱響“濕地講堂”品牌,2019年11月至今舉辦“濕地講堂”18場,“濕地講堂”走進了企業、機關、社區、校園。2020年12月,和市委組織部聯合舉辦了全市領導干部大講堂暨第14期濕地講堂活動,聘請了北京林業大學、濕地保護專家張明祥教授為全市640余名領導干部授課,全面提升了領導干部的濕地保護意識。在盤錦市廣播電視臺增辦了“林濕人的一天”欄目;圍繞“世界濕地日”“野生動植物保護日”“愛鳥周”等重要節日,利用微信、抖音等網絡新媒體廣泛傳播和普及林業、濕地、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僅2020年配合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開展盤錦濕地宣傳,專題報道58篇,在網站、公眾號及報刊發布信息600余條,盤錦濕地知名度不斷提升。
(九)實施濕地綜合整治。一是推進保護區內油氣生產設施退出及生態恢復工作,制定了《遼河油田自然保護區內生產設施關停退出及生態恢復工作方案》,已關停退出油氣水井488口,其中核心區204口油氣水井已經全部關停退出,緩沖區183口,實驗區101口;生態恢復井場146座。二是常態化開展巡護執法,制止搭建看護房、埋設管道、挖養殖塘、開荒種地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600余次,處理違法事件86起,其中行政處罰案件13起,下達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29次,責令限期恢復通知書29次,責令拆除通知書15次,有效遏制了破壞濕地的各類違建違法違規行為。
(十)持續開展濕地監測。一是開展鳥類監測,自2010年起持續開展保護區水鳥和黑嘴鷗繁殖種群監測,與濕地國際-中國項目辦、國際鶴類基金會開展了黃渤海生態區、東北、華北鶴鸛類遷徙種群監測,編印了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監測年度報告;二是建立濕地生態監測站,與沈陽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為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編印了《盤錦濕地生態監測年報》;三是開展昆蟲、魚類、植物資源調查。編制完成了《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昆蟲資源調查報告》《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類資源調查報告》《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調查報告》。
三、取得的成效
(一)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通過劃建多種形式的自然保護地,濕地保護面積由2010年的8萬公頃增加到2020年的12.4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由36.95%增加到57.27%。現規劃創建的遼河國家公園,盤錦域內劃建面積11萬公頃,占規劃面積的50%。
(二)重要物種種群數量明顯增加。保護監測數據顯示,全市鳥類由2010年的283種增加至現在的299種;黑嘴鷗繁殖種群由1992年的1200只增加到2020年的10507只;2016年以來,人工繁育丹頂鶴188只;丹頂鶴越冬種群由2014年的5只增加到2019年的37只。
(三)國際知名度不斷提高。盤錦已成為黃渤海生態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環境基金(GEF)第七期項目的重要項目點,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的重點區域。國際濕地城市申報通過國家評審。
(四)濕地保護意識逐步形成。成立盤錦市濕地保護協會、黑嘴鷗保護協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5個協會組織,創立興隆一小1所濕地學校和趙圈河中學、遼東灣實驗小學等3所濕地志愿小分隊,真正讓廣大社區居民成為生態保護的踐行者、受益者。
最后,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
2021年6月23日
版權所有:盤錦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2111000031 ICP備案序號:遼ICP備11007870號-1 遼公網安備21110002000056號
技術支持單位:市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 聯系電話:0427-228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