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南大荒”變成“大油倉”
遼一井井口。查金輝 攝
7月的盤錦景色宜人,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中穿插著成片的紅色“磕頭機”,形成了一幅色彩艷麗、動靜結合的美麗畫卷。
然而,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里依然是“潮汐漲落,蒲葦揚花,雁去鶴歸,草萊未墾”的遼寧“南大荒”。
1955年,一個地質勘探隊的出現,打破這片蘆葦蕩的平靜。幾撥隊員在這里辛勤工作近十年,終在1964年2月,于東風農場黃金帶屯確定了遼河平原上第一口探井的準確位置,讓遼河平原的油氣勘探從普通勘探進入尋找油氣田的新階段,拉開了整個遼河油田的創(chuàng)業(yè)序幕。這口探井被命名為“遼一井”。
“其實,歷史上很多人來過這里找油。當時技術比較先進的日本人、美國人都來過,但都沒有找到。那時候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是貧油國,沒有可開采的石油。”講起當初的故事,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機關黨總支書記王興巖十分感慨。
外國人沒做到的事情,中國人自己做到了。1964年初,大慶石油會戰(zhàn)剛剛結束,全國都沉浸在石油實現自給的喜悅中,人們也更加堅定了遼河平原也有石油的信念。當時地質部第二普查大隊3207鉆井隊的百余名隊員頂著嚴寒,靠著人拉肩扛運來生產物資,用了近5個月時間,在“荒原”上豎起了第一座鉆塔。又經過了7個月的鉆探,1965年2月15日完鉆,打出了井深2720.48米的遼一井。
“那會石油勘探工作還處于保密狀態(tài),‘南大荒’突然來了這么多人,弄出這么大動靜,周圍的老百姓從沒見過這陣勢,就七嘴八舌地猜想著,這地下肯定有寶貝了?!蓖跖d巖笑著說。
但群眾的好奇心并沒有馬上得到滿足。因為遼一井是一口勘探井,也是參數井,沒有產過一滴油、一方氣,但它卻建立了完整的中新生界地層剖面,證實了遼河平原東部凹陷南部地區(qū)擁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具備開采油氣的條件。
在遼一井數據的支撐下,當年7月,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便在“遼一井”西面的大平房地區(qū)成功鉆探了“遼二井”,并喜獲工業(yè)油氣流。此后,相繼在下遼河地區(qū)又打了11口探井。至此,黃金帶屯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石油黃金帶。
從1970年遼河油田進入大規(guī)??碧介_發(fā)建設,到1986年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全國第三大油田,再到2022年的連續(xù)37年保持千萬噸規(guī)模穩(wěn)產,遼河油田已累計為國家貢獻了原油5億多噸、天然氣900多億立方。
“作為遼河油田第一口參數井,遼一井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边|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遼一井兼職講解員才源介紹,從2003年起,遼河油田不斷加強遼一井保護管理工作,先后投入500余萬元,進行了5次大規(guī)模維修改造。遼一井也被先后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遼寧省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
遼一井作為遼河油田的起源井,不僅打開了下遼河平原石油寶藏的大門,而且凝結了遼河油田創(chuàng)業(yè)者戰(zhàn)天斗地、為油奉獻的壯志豪情。2010年,遼一井“鑄就輝煌”主題浮雕墻正式落成,全長30米、高 6.7米。代表石油工人、知識分子、采油女工的三個人物浮雕居于中間,一座主體形如火炬的13米高紀念塔立于浮雕前面,仿佛在堅定訴說遼河油田人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在遼寧,諸多城市因業(yè)而建、因業(yè)而興,那些刻在城市基因中的工業(yè)密碼、創(chuàng)業(yè)精神,是所有遼寧人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