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端牢“生態碗” 念好“生態經”
今年,我國加入《濕地公約》30周年,盤錦入選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濕地,融入這座城市的基因、血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坐落于盤錦的國家AAAAA級景區——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依托盤錦豐富的濕地資源而享譽全國。近年來,景區發揮主人翁精神,重端牢“生態碗”,念好“生態經”,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濕地保護修復,帶動鄉村振興,豐富群眾休閑文化生活。
守護生態本底,參與濕地保護與修復
“濕地面積變大了,水源充足了,空氣濕潤了,干旱、沙塵暴近幾年都比以前少多了,守護好濕地,我們的子子孫孫也能享福了!”正在進行冬季枯草清理的姜興杰在景區工作多年,說起眼見的變化,笑彎了眉眼。
河口淡水和海水咸水周期性交替,形成了一個有機、連續的濕地整體,支撐遼河口區域濕地生態系統淡水和海水地帶性生物區系。濕地獨特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交換特征,發揮著重要的調節徑流、凈化水質、固碳增匯、防浪固土等生態功能。
堿蓬草,紅海灘的主角。作為濕地上的先鋒植物,它能適應鹽堿環境中的生長,灘涂經過它的改良,才能生長出蘆葦、菖蒲,才會引來百鳥在這里棲息筑巢。
濕地的生態環境是景區發展的本底,生態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紅海灘的成色足不足。從2018年開始,在市委市政府統籌部署下,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實施堿蓬草濕地修復工程。
文旅集團依據多年的數據報告和實際經驗,在景區設置了20處修復試驗田,培育抗鹽新品種,實施了潮溝疏浚和儲水擴容,堿蓬草分區域種植補植,在重點景點和廊道沿線建設遼河口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站14個,通過開展水文和地質監測,海洋垃圾監測和清理,沙蠶、彈涂魚增殖放流等系列措施,獲取環境與生態系統基礎科學數據,為該區域退化機制與生態修復技術相關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
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成立了“堿蓬草”生態修復隊伍,開展潮溝疏浚、儲水擴容、增殖放流等各項保護修復工作。同時,景區組織專職管護人員定期查、定點查、隨時查,制止破壞濕地資源、亂采亂獵濕地野生動植物等違法行為,保護救助野生動物。
經過保護和修復后,潮汐對灘涂的浸潤率大幅上升,堿蓬草覆蓋面積由2018年的2000畝增長至22000余畝,基本實現18公里景區堿蓬草全覆蓋。
展現濕地魅力 共享生態保護紅利
紅灘綠葦、鶴舞鷗翔,生機無限的紅海灘盡顯生態魅力,生態保護的成果逐漸轉換成發展紅利。
今年,景區建設紅海灘生態文明館,作為“兩山”理論實踐現場教學基地和中小學生課外實踐研學基地,全力打造新時代紅色旅游示范性景點。景區優化商業布局,“盤錦有禮”特色旅游商業區、古漁雁部落漁獵文化體驗區、稻夢灣現代農業綜合體示范區等,形成立體化、沉浸式的旅游綜合服務產業鏈。景區還增加大食堂餐飲品牌、稻田場景打造、增加梅花鹿、丹頂鶴互動,古漁雁部落捉魚、摸魚等項目,不斷提高景區產品的體驗度與舒適性。
旅游帶動鄉村振興,附近村民依靠濕地旅游吃上了“生態飯”。村民既可以選擇在景區做保潔員、開觀光車掙“工資”,又可以在自家開農家樂、蔬果采摘園當“老板”,腰包越來越鼓,日子紅紅火火。
生態惠及民生 同做“幸福中國人”
醉人的風光、飽含負氧離子的空氣、宜人的氣候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日益成為旅游、休閑的勝地。
本地游客王先生,是紅海灘發展變化的見證者,從逐漸退化裸露灘涂到紅灘連片恢復全覆蓋。他說:“景區對盤錦市民推出免票優惠,我每年都要來紅海灘幾次,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放松放松神經,看到這里生態環境保護得越來越好,作為家鄉人,覺得非常高興和驕傲。”
為讓景區生態風光更多地惠及群眾,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推出一系列惠民舉措、惠民活動。
近年來,體驗游玩項目成為年輕人和親子團的市場熱點。搭帳篷、架烤爐、放風箏的露營,騎雙人自行車、拍網紅打卡照的情侶約會,喂鹿、捕魚、釣蟹的童趣……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紅海灘美景增添了更多游趣。
今年6月,占地8000平方米的巨幅稻田畫“幸福中國人”亮相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從觀景臺眺望,紅色的海灘與綠色的葦海稻浪形成巨大的視覺沖擊,“一目觀兩海,雙色一重天”的壯觀景象令人震撼。而“幸福中國人”的主題,正是由景區發起,全民參與征集而最終選定的。
“讓生態惠及民生,同做‘幸福中國人’,這也是我們心底最真實、最真誠的想法。”紅海灘風景廊道景區董事長孫煥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