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件已失效)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盤錦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
盤政辦發〔2020〕12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盤錦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已經市政府八屆第3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盤錦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0年6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盤錦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為貫徹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遼政辦發〔2019〕36號)精神,推進全市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別是致2019工業互聯網全球峰會賀信精神,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和變革機遇,深入實施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戰略,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安全發展和開放發展,加快5G、工業互聯網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22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努力構建智能制造成為主流、工業互聯網廣泛覆蓋的制造業發展格局。全市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創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積極爭取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培育2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上云企業達到500家,建設30個“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和示范園區。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技術創新
1.提升創新發展水平。支持大連理工大學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盤錦科技孵化器等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和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5G、智能制造等技術攻關;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作,鼓勵平臺企業開展應用推廣;發揮興隆臺區全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區引領作用,打造創新發展集聚區,提升全市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創新發展水平。
到2022年,支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入駐,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大力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積極引進國內知名平臺資源,與本土基礎電信運營商、軟件企業合作,組織各級對接活動,推動優勢軟件企業進入我市工業領域,重點研發自動化、智能化應用軟件,培育數字化、嵌入式軟件,構建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和能力交易等綜合服務。
到2022年,培育2戶工業軟件企業,軟件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二)夯實網絡基礎
1.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盤錦鐵塔公司提升5G基站等通信基礎設施綜合服務能力,鼓勵電信運營商、北方廣電加快5G網絡建設。推動各縣區和工業企業擴大和深化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提高光纖寬帶接入能力,提升互聯網出口帶寬。利用5G、光纖寬帶等新技術,在全市重點產業園區、工業企業部署網絡基礎設施,加快提升網絡支撐產業發展能力。
到2021年,全市實現5G網絡全覆蓋。(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推進企業內網升級改造。加快IPv6(互聯網協議第六版)、5G(第五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NB—IOT(窄帶物聯網)等商用部署,鼓勵華錦集團、北方瀝青等重點工業企業提高生產設備聯網率。鼓勵電信運營商結合5G組網和應用,為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進行工業互聯網內網設計、建設和運維。
到2022年,逐步完成重點工業企業網絡升級改造,在裝備制造、石化等行業打造網絡建設標桿企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3.開展標識解析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開展基于標識服務的關鍵產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協同等應用創新。拓展網絡化標識覆蓋范圍,形成多行業、多類型、多維度的標識解析體系,進一步增強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提升區域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
到2022年,力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
(三)打造平臺體系
1.加快工業互聯網行業平臺應用。加快省級工業電子商務試點平臺推廣,提升平臺承載能力和發展支撐能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加深以“北化網”“天天好德石化網”“源料網”等以石化產業為主導資源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應用。以制造業骨干企業為核心,加大企業數字化改造、機器設備聯網改造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力度,引導企業形成專用互聯網絡,推進智能工廠建設。
到2022年,培育2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提升平臺應用服務供給能力。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商,采取培育打造、引進合作等方式,集成研發設計、物流配送、融資租賃、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能力,提供與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相配套的服務內容,引導各類資源向平臺匯集。鼓勵東華網絡、遼河數碼等軟件企業提升工業APP開發能力,滿足工業企業個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升平臺支撐企業發展能力。
到2022年,生產性服務平臺配套資源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3.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鼓勵有條件企業加快實現業務、數據和設備上云上平臺。基礎設施層面,重點推動存儲資源、網絡資源等上云,提高數據存儲的經濟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業務系統層面,重點推動協同辦公、經營管理等業務上云,提高企業協同能力、運營管理水平和研發設計效率;設備產品層面,重點推動高耗能、高風險隱患的設備和產品上云,開展設備產品在線監測、工況優化、故障預測和遠程維護等服務。各縣區(經濟區)要加快推進本地區企業上云上平臺,鼓勵新建企業、新建項目直接采用云服務方式,實現企業信息化能力建設。
到2022年,推進10家重點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改造;全市上云企業達到500家。(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四)強化安全保障
1.提升企業安全防護能力。督促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履行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加大工控系統安全保障投入力度,加強安全防護和檢測處置手段建設,提升安全防護能力。推動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在網絡改造、IPv6部署和5G應用過程中,按照網絡安全標準要求開展安全評估,部署安全設施,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運營企業加強安全防護能力建設,確保平臺安全運行。
到2022年,每年組織10家工業企業開展網絡安全檢查,企業安全防護能力有效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推進工業互聯網安全產業發展。支持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等市內學校和企業開展網絡安全及相關技術和產品研發,重點推進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核心技術能力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安全防護系統等項目建設。鼓勵企業與網絡安全領域重點企業合作,帶動工業互聯網安全產業發展。
到2022年,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技術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安全防護能力進一步增強。(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五)加快融合發展
1.推進工業互聯網和5G等新技術融合發展。加快推進5G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的應用,鼓勵各經濟區和重點產業園區建設“5G+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推動中藍電子、遼寧麗景等重點企業建設“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加快5G和工業互聯網在垂直行業融合應用,促進產業向智能化發展。
到2022年,建設30個“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和示范園區,工業互聯網和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發展能力顯著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推動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鼓勵石化、裝備制造等行業龍頭企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將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等業務流程和采購、銷售等管理體系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伸,帶動中小企業開展網絡化、數字化改造。以“強鏈”拉動“補鏈”,鼓勵中小企業對標行業龍頭企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實現上下游企業之間數據互聯互通、創新資源共享、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和供應鏈高效協同。
到2022年,形成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全市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能力顯著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3.推進工業互聯網和重點行業融合發展。按照“云(企業上云)—網(工業互聯網)—智(智能制造)”發展路徑,加快5G和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部署,培育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供應商,促進重點行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離散行業,開展生產裝備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發展產品遠程運維、質量診斷等在線增值服務,實現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的產品設計優化和質量提升。在石化和電力等行業,開展先進過程控制、制造執行系統和智能傳感器的部署和優化升級,進行生產流程數據采集和實時監控,實現基于數據分析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優化,以及能源管理和安全環保能力提升。在特色農產品等消費品行業發展在線設計、客戶體驗和電子商務等平臺,利用大數據感知用戶需求,進行產品創新,實現個性化定制和按需制造等新模式,提高消費品產量和品質。
到2022年,工業互聯網和制造業進一步融合,在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數字化,形成工業互聯網廣泛覆蓋的制造業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六)擴大開放合作
1.鼓勵技術交流合作。支持產業聯盟、協會積極發揮作用,開展區域、行業、企業不同層面技術創新、展示體驗、供需對接、“雙創”大賽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鼓勵域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建立與相關領域研究機構、高校和重點企業交流與合作機制,及時跟蹤把握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技術發展趨勢和方向,積極參加域內外學術交流和考察對接活動。
到2022年,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技術交流對接活動,對外技術交流合作能力顯著提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2.搭建產業對接合作平臺。搭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交流合作平臺,支持舉辦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等活動。鼓勵各縣區(經濟區)、重點產業園區和企業加強與產業聯盟、華為等國內外大企業和平臺的合作交流,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在協同創新、產業發展、市場一體化等方面加強合作,積極參與產業分工。
到2022年,推進一批企業加入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等機構。(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3.開展招商引資引技工作。鼓勵產業園區加強技術引進,積極吸引新技術、新成果來盤錦轉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收購、兼并重組國內外工業互聯網領域優秀企業。加強招商引資,積極吸引西門子等國際知名企業在盤錦布局,爭取國內大公司、領軍企業及其戰略合作企業產品和項目在盤錦落地。
到2022年,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領域招商引資工作,引進一批高水平、高質量項目。(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建立市、縣(區)聯動協同的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全市工業互聯網建設工作。積極引導企業與省工業互聯網專家委員會對接,借助優勢力量,解決應用發展相關問題。(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辦公室等相關部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二)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實施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動態監測和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廣優秀解決方案和典型案例,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形成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互促互進的良好氛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提供專利保護維權服務,打造有利于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網絡部署與應用落地的外部環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三)加強政策支撐。積極爭取省工業互聯網專項資金,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政策引領,對符合條件的企業予以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所得稅優惠、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市場化交易與省市政策扶持聯動,降低5G基站、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中心用電成本。(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四)深化產融對接合作。加強融資服務,拓寬工業互聯網建設融資渠道,依托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各類投資基金向工業互聯網領域傾斜。完善銀企對接機制,為企業提供精準信貸扶持。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產業鏈金融、融資租賃等與產業直接結合的金融服務。(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金融發展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五)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依托“興遼英才計劃”,培養引進一批工業互聯網領域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支持市內高校、職業院校與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領軍企業合作,培養一批專業技術和應用型人才。鼓勵與省內有條件的本科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建立實訓基地,開展技術服務、公共實訓、技能培訓,培養具有工業機器人、智能生產線等操作使用和系統維護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激勵機制改革,鼓勵企業完善科技人員股權、期權和分紅獎勵辦法,吸引、留住高級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干,調動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
(六)擴大交流引領發展。依托工業互聯網全球峰會,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工業互聯網會議、論壇和賽事等活動。加強與各類媒體合作,對工業互聯網典型案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宣傳,為傳統產業借助工業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營造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經濟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