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依據
《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遼委發〔2016〕27號)、《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遼政發〔2016〕41號)、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遼寧省現代畜牧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并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主要任務,依靠科技引領,加強創新驅動,拓展產業功能,優化畜牧產業布局,調整品種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提高畜產品有效供給水平。
三、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市場導向,發揮部門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由市場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自主決定、科學組織生產。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加強指導和服務。第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經營主體的改革模式。發揮比較優勢,加強品牌培育,推進優質特色畜產品生產。第三,堅持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融合。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畜牧業,發展“智慧畜牧業”。拓展畜牧業功能,推進生物育種、副產品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條,強化利益聯結機制建設,推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第四,堅持綠色發展,推進協調發展。立足資源稟賦與環境承載能力,加強規劃統籌,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發展,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養殖,努力實現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四、主要內容
(一)優化畜牧產業布局。一是制定畜禽養殖規劃,引導畜禽養殖業向盛產玉米、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地區轉移。二是以縣(市、區)為單位,確定產業發展優先順序和區域布局,科學規劃畜牧業主導產業示范區和特色精品產業示范區,積極推進示范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二)調整畜牧業結構。一是調整畜禽品種結構。穩定發展生豬、蛋雞、肉雞,大力發展肉牛、奶牛、肉羊,因地制宜發展絨山羊、肉驢、鴨、鵝、蜜蜂等特色產業。二是調整養殖結構。認真落實好國家及省有關規模養殖政策,提高標準化、規模化、環境友好型養殖場數量、養殖畜禽數量及其所占比例。三是調整畜產品結構。增加優質產品、名牌產品、精深加工畜產品產能,適當增加特色畜產品產能。
(三)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突出發展包括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旅游畜牧業等多方面內容的畜牧服務業。二是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生產經營效率,構建畜牧業新型業態。三是積極培育畜牧業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四是全面推進產銷對接,鼓勵期貨、訂單等多種交易方式并存發展。五是推廣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依靠大型畜牧企業推進畜牧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四)大力發展綠色畜牧業。一是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質量監管。二是大力推進種養結合,積極開展“糧改飼”試點和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三是推進規模養殖場糞便污水治理設施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認真落實新(改、擴)建規模養殖場(小區)“三同時”制度。四是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實施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成果。
(五)強化產業發展改革支撐系統建設。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加強品種選育和開發力度,把我省建成全國種源供給基地。二是努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和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三是積極推進畜禽養殖業保險、目標價格保險,提升畜牧業防災減災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扎實推進工作。二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三是加強軟環境建設。抓好“放管服”,加快轉變觀念,圍繞產業抓服務,圍繞服務抓創新,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努力構建良好的政企關系、政商關系。四是營造良好氛圍。要通過報紙、電視電臺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創造良好氛圍,形成推動工作開展的強大合力。五是強化督察落實。建立健全定期通報制度,適時開展督導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