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市政府文件 | |
發文機關: | 盤錦市政府 | 成文日期: | |
標 題: | (此文件已失效)盤政發〔2016〕48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盤錦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 | ||
發文字號: | 發布日期: | 2016-11-14 | |
主 題 詞: |
(此文件已失效)盤政發〔2016〕48號 盤錦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盤錦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東灣新區、遼河口生態經濟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盤錦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盤錦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2日
盤錦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16—2020年)
全民健身作為國家戰略,是人民群眾增強體魄、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健康城市的重要內容。過去五年,經各縣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覆蓋我市城鄉,較為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為進一步推動我市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提供更加完備的公共體育服務,提高全市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依據國家《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遼寧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和《遼寧省全民健身條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為引領,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素質和生活品質為目標,普及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體育健身需求為出發點,統籌城鄉體育均衡發展,不斷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建設更具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濱海新盤錦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居民體育健身意識明顯增強,形成體育生活方式的人數顯著增加,將全民健身融入盤錦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戰略,強化體育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符合市情,覆蓋城鄉,完整持續的全民健身體系。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超過50%,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5000人以上,每千人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3人以上,大型公共體育場館設施開放率達10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以上,《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人數比例達到90%以上,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務
(一)弘揚體育文化,營造全民健身氛圍。將體育文化融入體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過程,加大全民健身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充分利用報紙、雜志、電視及網絡媒體等平臺,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宣傳科學健身效果,弘揚身心健康是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重要能力的新理念,樹立以參加體育健身,擁有強健體魄為榮的個人發展新思想。廣泛開展體育健身與全民體育公益講座,傳播科學健身的信息,營造健身氛圍,推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強城鄉居民愛鍛煉、會鍛煉、勤鍛煉、樂分享的良好社會風尚。以舉辦體育賽事和大型群眾體育活動為抓手,大力宣傳運動項目文化,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挖掘我市民族體育、民間體育和民俗體育文化,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體育文化。打造體育文化特色縣區,鼓勵支持各縣區結合本地特點,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活動),形成“一縣(區)一品”的品牌體育文化城市新格局。
(二)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職能。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落實各級政府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責任,建立和完善政府指導、社會承辦、市民廣泛參與的群眾體育運作機制,加快城鄉一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市民廣泛參與健身活動、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條件和保障。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采取政府購買、政策扶持等多種形式,調動協會、社團、俱樂部等體育組織的積極性,擴大公共體育服務的覆蓋范圍,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更為豐富的體育服務。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市、縣區兩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全民健身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年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權利的實現。
(三)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推進健身活動生活化、經常化。按照“因時、因地、因需、小型多樣”原則,組織開展群眾身邊的健身活動,推動基層健身活動的普遍化、經常化。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冬季健身、春季健身、假日戶外休閑和廣場體育健身等活動。穩步推進社區體育、農村體育、職工體育和老年體育的發展。重點關注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和進城務工人員等人群體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根據各種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指導和服務。動員社會力量,倡導實施人人健身計劃,在全市范圍內形成時時有活動、處處有運動、人人常健身的良好氛圍。
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每年廣泛舉辦馬拉松、四季垂釣、棋牌、廣場舞、武術展演等比賽和活動,每個季度安排一項大型體育活動,每月組織一項群眾體育賽事。以我市2018年承辦第十三屆省運會為契機,鼓勵各級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定期舉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全民健身競賽和活動,指導各鄉鎮(街道)培育提煉行政村和社區級的全民健身活動品牌。促進新興的群體活動廣泛開展,擴大全民健身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激發市場活力,為社會力量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創造便利條件,發揮網絡等新興活動組織的作用,完善業余體育競賽體系,重點開展競技性強,廣受市民喜愛的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羽毛球運動,推動各級各類體育賽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促進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全面協調發展。重視發揮健身骨干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引導、服務、規范全民健身活動健康發展。
(四)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就便健身。依照“配置均衡、規模適當、方便實用、安全合理”的原則,科學規劃和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制定城市體育設施布局規劃及相應建設標準,合理布局我市體育設施,著力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加大對健身設施的投入,改善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無障礙條件,推進籠式足球場、小籃板工程、多功能運動場、全民健身中心、城市體育公園、中小型體育場館、縣區級體育場、健身步道、戶外營地等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現有體育場地和社區晨、晚練點的體育健身設施,推進公共體育設施提檔升級,加大體育健身設施的更新和維修力度,每年實現15%的更新率。管理好健身廣場、健身公園、健身路徑、健身中心等群眾健身場所,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參加體育活動。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體育設施建設及體育服務中,爭取國家、省對全民健身體育設施的投入。倡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建設一批中小型便民體育健身場館。切實落實《遼寧省全民健身條例》關于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規定,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免費、低費開放力度,完善促進開放的政策和機制,提升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共體育設施社會化開放程度,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體育健身場所。
(五)夯實全民健身整合功能,促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促進素質教育、文化繁榮、社會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健身消費和大眾創業、改革創新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是大力推進全民健身服務業發展。積極培育體育產業基地和全民健身重大項目,發展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以綜合體為依托,促進全民健身與服務業綜合發展。支持社會投資體育健身服務業,參與公共體育場館經營,拓展中高檔健身市場。積極引導體育競賽表演業,發揮紅海灘體育中心“一場三館”的引領作用,探索體育賽事市場化運作模式,站在國家平臺,按照國際化標準,積極承辦“國字號”以上賽事,全力打造極具影響力的品牌賽事。
二是大力推進體育和旅游融合發展。充分利用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遼東灣金帛灣沿海及我市遼河、繞陽河和眾多水庫等資源優勢,眾多的體育愛好者人口優勢,大力發展體育和旅游融合的全民健身項目,大力開展冰凌穿越、國際馬拉松、水上項目、四季垂釣、棋牌、戶外休閑等賽事活動,吸引更多的域外愛好者來盤,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帶動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是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以健康為主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力推進我市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全民健身的整合功能,探索建立健康促進服務中心,推動全民健身融入大健康范疇,探索完善醫保健身“一卡通”政策。推廣青少年戶外教育活動,促進全民健身與青少年教育融合。
(六)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完善群眾體育組織網絡。樹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觀,發揮人才在推動全民健身中的基礎性、主導性作用,努力培養和打造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組織、管理、研究、健康指導、志愿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人才隊伍。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市本級每年培訓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100人以上,縣區每年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150人以上,進一步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網絡信息平臺,政府以購買服務形式,推行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崗位制度,創新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民間健身領軍示范人物的發掘和扶持力度,提高一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率。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與教育、農業、文化、衛計、工會、殘聯等部門和單位的人才教育培訓相銜接,暢通各類人才培養渠道。
吸引全民健身志愿者、退役運動員、體育社會組織帶頭人、智庫專家、媒體專家等參與全民健身的科學指導和文化宣傳等活力。加強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形成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良性互動局面。發揮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搭建健康綜合服務平臺,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完善群眾體育組織網絡,不斷提高體育社會化程度,調動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各街道和各行各業辦體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級體育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不斷加強各級各類體育社團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社區體育俱樂部、農村體育俱樂部(農民體協)、老年體育活動中心(俱樂部)等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建設。形成以體育社會團體為基礎,以社會體育指導站(點)為依托,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骨干,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覆蓋面廣、包容量大的社會體育組織網絡。
(七)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大力發展足球運動。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精神,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重點,以加強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為核心,扎實開展以“青少年陽光體育”為重點的體育活動,重點開展雙休日、節假日以及寒暑假期學生體育鍛煉活動。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的校園體育鍛煉時間,積極推進足球、籃球、乒乓球等傳統體育項目走入校園,豐富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切實提高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
建立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長效合作機制,研究完善體教結合政策措施,搭建協調高效的體教結合運作平臺,優化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條件,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格局。加大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管理和支持力度,完善工作制度,努力促進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在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開展,逐步形成“校校有體育特色、生生會體育技能”的新局面,拓寬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渠道。
充分發揮足球育人功能,培育健康足球文化,積極發展足球協會、足球俱樂部,逐步將我市足球運動做大做強,形成我市足球運動品牌。每年廣泛舉辦全市足球聯賽和青少年足球聯賽,建立與周邊城市足球友誼賽、邀請賽制度,提高足球普及率和競技水平。進一步發展校園足球,遴選一批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爭取相關扶持政策。各級各類學校要把足球列入體育課教學內容,妥善處理好學生足球訓練和文化學習之間的關系,積極推進足球教學模式多樣化進程。組建一批青少年足球運動隊,支持其加強建設、提高水平和辦出特色。注重青少年足球賽事與職業聯賽、區域等級賽事、青少年等級賽事的有機銜接,發掘和培養更多的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領導協調機制。各級政府應從國家戰略高度認識全民健身事業,成立或完善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的領導機構,加強全民健身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組織、協調、配置我市的全民健身資源;協同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部門,解決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整合基層宣傳、衛計、文化、教育、民政、養老、殘疾、旅游等部門相關工作,形成全民健身工作各層級的部門聯動全民健身組織架構。各級政府要科學決策,把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把全民健身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推進和考核。進一步擴大城鄉公共體育服務的覆蓋面,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推動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二)完善政策保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遼寧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結合我市全民健身發展實際,出臺配套的指導性文件,保障公民的體育健身權利,為我市全民健身事業持續發展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
(三)加大全民健身活動資金投入與保障。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推動落實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市、縣區兩級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各級政府應在經費、機構、人員編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尤其應該加大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服務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加大全民健身相關稅費優惠力度。建立多元化社會資金籌集機制,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發展全民健身服務的政府購買,引導社會力量興辦全民健身事業,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全民健身事業提供捐贈和贊助,并依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四)構建全民健身評價體系,嚴格過程監管與績效評估。認真落實遼寧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和績效評估標準,推進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誠信登記制度,凡個人有不良記錄的,不得擔任社團組織法人和理事會成員。各級機構要做好任務分工和監督檢查,并在2020年對本地區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五)創新全民健身激勵體制。結合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制定全民健身激勵政策,搭建更加適應我市發展需求的全民健身激勵平臺,拓展激勵范圍,有效調動城鄉基層單位和個人積極性,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對各級政府或行政部門的全民健身績效考評、體育特色和品牌的創建、體育先進單位和個人的表彰及評比等激勵手段,形成多渠道、市場化的全民健身激勵機制,引導市場和各社會組織主動參與和積極支持全民健身事業。
(六)加強全民健身的綜合保障,強化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打造智慧體育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基礎數據統計體系,加強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研究制定全民健身服務標準,繼續做好體育場地普查、國民體質監測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數據分析,提高全民健身科學化水平。
五、組織實施
(一)本實施計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市全民健身委員會協調推進,由體育行政部門會同相關單位共同落實。
(二)各縣區政府要根據本實施計劃,結合自身實際,制定本縣區的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每年就實施計劃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三)市全民健身委員會各成員單位要將實施本計劃納入日常工作予以落實,對全民健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