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為全面加速我市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根據《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遼政發〔2004〕22號),結合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出盤錦市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義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和有效途徑;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舉措,是實現我市經濟轉型,發展接續產業的重要內容。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現了新時期農業生產力要求,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各級政府、各部門要站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充分認識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村經濟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原則性的大事來抓,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努力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到新水平。
二、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縣域經濟、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實施經濟轉型、發展接續產業為契機,以機制創新和科技支撐為動力,以建設生態農業為主線,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方針,按照“優勢產業規模化,產品質量標準化,產品加工品牌化,市場銷售國際化”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原則。注重順向開發,大力開發特色產品,提高質量,創造名牌,形成規模,靠產品優勢占領和開拓市場;注重逆向開發,以市場需求為基本導向,把市場作為一切生產經營的起點和歸宿。要注重產品宣傳,拓寬流通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拉動各產業快速發展。
二是堅持比較優勢原則。要突出優勢,突出特色,突出重點,培育主導產業,集中連片開發,形成區域特色。
三是堅持利益聯結原則。建立合理的利益機制,確立農民和企業平等對話地位,保護雙方合法權益,調動兩個積極性,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對穩定的經濟共同體。
四是堅持多元啟動原則。實行經營主體多成分、經營組織多形式、經營水平多層次,充分尊重生產經營者的自主選擇。根據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區域與不同層次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可選擇發展龍頭企業牽動型,專業市場拉動型,經營能人帶動型,優勢產品啟動型,服務組織聯動型等多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堅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五是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充分考慮各地自然、經濟、技術條件和發展水平的差別,堅持分類指導,分層推進,梯次發展,逐步提高。在重點項目的布局上,要加強宏觀調控,打破行業界限、所有制界限、行政區域界限,按經濟規律搞好統一布局,防止產業趨同和重復建設。
六是堅持生態先行原則。依托資源優勢,發揮區域特色,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尋找好農業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確定好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定位,發揮長處,保持特有的競爭優勢和潛在能力,實現我市生態農業的優先發展,確保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三)發展目標
根據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農業產業發展的總體構想,我市“十一五”期間確立“水稻、水產、畜禽、蔬菜、林葦”五大主導產業;大力推進規模化、優質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完善以大米、河蟹、淡水魚、海產品、生豬、家禽、乳業、小皮毛動物、蔬菜、食用菌、蘆葦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培育一批以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支柱,以市級龍頭企業為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依托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群。
到2010年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0個。其中加工型龍頭企業40個,農業產業化經營覆蓋率達到90%;農產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率分別達60%、30%;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中科技貢獻率達65%以上;機械化作業率達65%以上;農產品優質品率達到90%以上;建立各級協會和中介組織100個,培養農村經濟人1萬人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帶動農戶數達到15萬戶,非農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70%以上;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取的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
1.水稻產業。到2005年,全市水稻無公害種植面積達到140萬畝,綠色水稻面積50萬畝,有機水稻面積20萬畝,龍頭企業16個,帶動農戶數9萬戶。到2010年全市無公害水稻面積155.5萬畝,年均遞增2.1%;綠色水稻面積80萬畝,年均遞增9.9%;有機水稻面積30萬畝,年均遞增8.4%,優質大米加工龍頭企業達29個,帶動農戶10萬戶,糧食總產量穩定在80萬噸左右。
2.水產業。到2005年,海淡水養殖面積達222萬畝。其中河蟹140萬畝、貝類33萬畝、對蝦10萬畝、淡水魚39萬畝;水產品產量達22.2萬噸,其中河蟹2.5萬噸、貝類6萬噸、對蝦0.4萬噸、淡水魚10.2萬噸,海洋捕撈5.6萬噸。培育龍頭企業13個,帶動農戶8萬戶。到2010年海淡水養殖面積達240.5萬畝,年均遞增1.6%,其中河蟹150萬畝,年均遞增1.3%;貝類35萬畝,年均遞增1.18%;對蝦養殖10.5萬畝,年均遞增1%;淡水魚養殖45萬畝,年均遞增2.9%。水產品產量達27.2萬噸,年均遞增4.1%,其中河蟹2.8萬噸,年均遞增2.3%;貝類7萬噸,年均遞增3.1%;對蝦0.5萬噸,年均遞增4.6%;淡水魚11.3萬噸,年均遞增2.1%。培育龍頭企業23個,帶動農戶13.6萬戶。
3.畜牧產業。到2005年,重點建設市級畜禽養殖小區15個,畜牧業龍頭企業15個,帶動農戶1.5萬戶。實現生豬飼養量110萬頭,家禽飼養量3800萬只,牛飼養量6.4萬頭,其中奶牛0.4萬頭;羊飼養量6萬只,特種動物飼養量50萬只。實現肉、蛋、奶總產量20萬噸。到2010年重點建設市級畜禽養殖小區50個,畜牧業龍頭企業25個,帶動農戶2萬戶。實現生豬飼養量150萬頭,年均遞增6.3%;家禽飼養量5000萬只,年均遞增5.6%;牛飼養量12萬頭,年均遞增13.4%,其中奶牛5萬頭,年均遞增65.7%;羊10萬只,年均遞增10.8%;特種動物100萬只,年均遞增14.9%。實現肉、蛋、奶產量35萬噸,年均遞增10.3%。
4.蔬菜產業。重點以棚型改造和小區建設為主。到2005年,蔬菜設施面積達到15萬畝,產量達到60.6萬噸,培育龍頭企業9個,帶動農戶0.5萬戶。到2010年蔬菜設施面積達到17萬畝,年均遞增2.5%;產量達到68.5萬噸,年均遞增2.5%。培育龍頭企業15個,帶動農戶1萬戶。
5.林葦產業。到2005年,全市速生林面積發展到5萬畝,花卉栽植面積達到500畝,葦田面積發展到110萬畝,其中收割面積93萬畝,產量達到52萬噸,培育龍頭企業2個。到2010年,全市速生林面積發展到15萬畝,年均遞增24.6%;花卉栽植面積達到1000畝,年均遞增15%;葦田面積發展到120萬畝,年均遞增1.8%。其中收割面積達到100萬畝,年均遞增1.5%;產量達到79.25萬噸, 年均遞增8.8%。培育龍頭企業8個。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任務和措施
(一)著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多管齊下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以省、市級龍頭企業為主,加快培育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要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全力推動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精深加工企業的共同發展,同時帶動糧食、蔬菜、畜產、水產品深加工,重點以發展市級龍頭企業為主。要重點培育20家產業關聯度大、科技裝備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加工型龍頭企業群體,入圍產業鏈條延伸系列,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制度創新,推進農墾系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改革。
(二)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全市要圍繞五大主導產業,突出優勢產品,實施優勢基地建設,重點搞好產業布局、設施配套、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品種質量,強化品牌標識,擴大訂單覆蓋面,促進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契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要突出特色,重點抓好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蔬菜業、林(葦)業等五大基地建設。同時,以項目為主線、以科技為支撐,進一步抓好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地方性特色農業園區、農墾生產基地和高效產業帶建設,通過農業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特色優質農產品產業帶的盡快形成。
(三)加大農業產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按照中央及省、市制定的農業產業政策,積極引導和加大農業產業投入力度,積極安排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資金,對鄉村建立畜牧、蔬菜小區建設給予相應的政策補貼;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的技改貸款,財政給予貼息;對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培訓、營銷服務以及研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基地建設和污染治理等,給予財政補貼。金融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同時可設立農業擔保機構,鼓勵現有的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工商、土地、電力、環保、保險等部門要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予龍頭企業更多的支持和服務,為企業生存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
(四)加強中介服務組織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民合作服務組織,加速改造傳統的部門和社會性服務項目組織,鼓勵農民合作服務組織打破區域界限建會設點,推動服務組織之間聯合。大力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切實維護好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大力開展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強對主產區和集散地運行良好、交易規模較大的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建設。全力打造龍頭企業品牌,努力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并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五)加強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建設。以發展和完善合同訂單模式為重點,全力推進利益聯結機制建設,大力倡導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發展規范的訂單農業。同時要逐步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產品、資金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參與產業化經營,從加工和流通環節分得利潤。要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建立相對穩定的農產品基地,采取建立風險基金、實行保護價收購、返還利潤等多種方式,減少農戶經營風險。
(六)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實施陽光工程,抓好經營者、生產者、經紀人隊伍的培訓。實施好農業科技產業重點工程,推進農林牧漁各業名優特品種的產業化工程。抓好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高科技農業園區示范區、農業科技示范場、農業科技大戶等基地的科技開發、試驗、示范、輻射作用,不斷深化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基地的標準、安全、優質生產。全力提高優勢農產品的良種化水平,利用科技促進農業產業化信息工程建設,實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中介服務組織、農產品市場信息的聯網,加快推進項目庫建設。
(七)加強地區聯結和項目對接。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間的聯合,大力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基地之間的合作,引導優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到相對落后地區建立原料基地,將優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資金、加工技術與相對落后地區的資源及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合力,加快發展。同時,要加大以項目為載體的企業間聯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增加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后勁。
(八)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要切實加強領導,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統籌力度。市、縣(區)要分別組建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吸收有關部門參加。要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對農業產業化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協調有關事項,決策重大問題。要強化領導責任制,建立重大項目推進、重點工作部署、重要指標分解等責任制,抓好規劃的制訂和落實,做到統籌兼顧,因地制宜,重點突出,布局合理。要及時總結成功經驗,改進領導方法,要全面落實好財政、金融、稅收及其他配套支持政策,積極推動農業行政管理和經營體制的改革,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盤錦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