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盤錦簡介 > 盤錦年鑒 > 盤錦年鑒(2001年)

區縣建設(2001年)

發布時間:2010-05-21 信息來源:盤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瀏覽次數:831

雙臺子區

【概況】

    雙臺子區地處盤錦市北部,全境56.7平方公里,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68個居委會),1個鄉(9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95812人,其中農業人口36572人,有7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6%。2001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1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7.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1%;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3.29億元,比上年增長25.1%;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0.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完成全部稅收11686萬元,比上年增長5.6%。實現區本級財政收入7285萬元,比上年增長22.6%。實際利用外資額實現89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50元,比上年增長2.4%。

【第三產業】

    根據國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進一步扶持和發展了商飲、娛樂、信息、金融、保險、郵電通信、交通運輸等服務多元化產業,使第三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明顯提高。全區第三產業營業收入完成21.7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5%,比上年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7.91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2%,比上年增長15.1%;實現利潤367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3.4%,比上年增長17.8%;實現稅金4317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4.5%,比上年增長14.8%。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7.4%。采取社會籌資的途徑,投資380萬元完成8.7萬平方米的高家舊物市場擴建工程,固定業戶300戶。投資397萬元,改造東風農貿市場,完善市場功能。宋家農貿綜合市場已完成前期基礎建設。完善家具市場、商貿城、輕工市場功能,提高檔次,增加經營品種。興隆大廈二百、遼河商業城、桃園新村雙區連鎖店等大型三產企業在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社區便民服務業和家政、中介服務得到規范和發展。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8.2%;集貿市場成交額3億元,比上年增長5%。

【第二產業】

    全年共完成改造和新上項目34項,完成投資4250萬元,新增利稅1 186萬元。盤錦中創化工有限公司的“化工助劑”項目、三鑫路用材料有限公司的改性、乳化瀝青項目、盤錦江源生物制品公司的“水飛薊素提取”項目等已竣工投產;鶴鄉酒業集團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加強管理,使企業規模不斷壯大。盤錦市雙臺子區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已申報立項。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實現利稅8431萬元,比上年增長2.1%,完成年計劃的100.8%。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石化、輕紡、建材、食品等一批支柱產業,使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6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9%,比上年增長19.5%。國有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實現工業產值4.44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11%,比上年增長30.6%。實現工業增加值1.3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10.4%,比上年增長30%。實現鄉村工業總產值45187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實現利稅2854萬元,比上年增長12.9%。

【第一產業】

    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億元,完成年計劃的90.9%,與上年持平,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0.5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比上年增長12.8%。糧食播種面積209.73公頃,糧食產量1248噸,蔬菜產量13402噸,水產品產量4300噸,肉蛋類總產量2100噸,其中肉類產量1300噸,生豬飼養量10730頭,家禽飼養量40萬只,黃牛飼養量210頭。農村人均純收入4150元,比上年增長2.4%。加大農田基本建設力度,投資33萬元,檢修排灌站6座;投入3萬元,動用土方4萬平方米,清理了總干渠。高家村都市農業精品園一期工程投入330萬元,完成了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又新建30棟高標準日光溫室。發展香菇、靈菇養殖戶70戶。常家村盤錦精品蔬菜示范基地的建設接近尾聲,預計明年初可正式投產。

【非公有制經濟】

    全區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8億元,比上年增長61.8%,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7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出臺《盤錦市雙臺子區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施方案》,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積極扶持、引導非公有制企業不斷拓寬領域,提升科技含量,壯大企業規模,實現多元化發展。盤錦太平河石油化工廠、華杰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效益不斷提高,已成為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的骨干企業。全區非公有制企業10054個,從業人員3.6萬人,企業注冊資金5.3億元。

【招商引資】

    全年共引進企業203個,引資額27240萬元,其中域外資金12194萬元。采取“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參加日本、韓國以及香港、江西、新疆、深圳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洽談活動,簽約項目金額3940萬美元,其中合同總金額2400萬美元。簽訂合同外資額139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7%。實現出口創匯23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6.9%。招商引進的全營養純天然的怡諾沙棘(酸柳)系列飲品已在高家村投產并上市銷售。

【內外貿易】

    全區實現出口商品供貨額9881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9.8%,比上年增長21.2%;合同利用外資額完成1398萬美元,完成年計劃的174.8%,比上年增長19.7%;外商實際投資額89萬美元;出口創匯完成230萬美元,完成年計劃的115%,比上年增長76.9%;實現勞務輸出118人次。

【企業改革】

    重點對3個老大難企業進行改革。對超豐方便面廠采取整體出售,分期付款的辦法盤活資產;中興大廈經法院依法裁定破產,破產清算工作正在進行中;電纜料廠改制工作正在運作中。對已改制的企業采取測評、抽查、整頓等辦法,引導和幫助企業進行規范化、標準化運作。

【固定資產】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3.6%,比上年增長49.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4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3.3%,比上年增長55%;技術改造項目計劃34項,竣工投產21項,完成投資0.42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5%,比上年增長23.5%,實現利稅1186萬元。區級領導包扶的20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5項,完成投資13100萬元,在建項目5項,完成投資1700萬元,未開工項目10項。

【財政收入】

    全區財政總收入完成10969萬元。其中,區本級收入完成7285萬元,完成預算的108.7%,比上年增收1345萬元,同比增長22.6%。
主要收入完成情況:

    一、稅收及稅收附加收入完成6487萬元,完成預算的114.3%,比上年增收405萬元,同比增長7.7%。其中,國稅增值稅入地方庫完成1127萬元,完成預算的100.2%,比上年增收59萬元,同比增長5.5%;地稅入地方庫完成5360萬元,完成預算的117.8%,比上年增收1158萬元,同比增長27.6%。

    二、非稅收入完成798萬元,完成預算的77.9%,比上年增收128萬元,同比增長19.1%。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完成380萬元,比上年減收23萬元;罰沒收入完成117萬元,比上年增收4萬元;其他收入完成294萬元,比上年增收148萬元;排污費收入完成7萬元,比上年減收1萬元;基金收入完成61萬元,完成預算的112.9%,比上年增收13萬元,同比增長7.1%。

【社會保障】

    全區共有2695戶560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區人口的2.8%,全年累計發放保障金321萬元。其中,城區2409戶5031人,發放保障金313萬元;農村286戶569人,發放保障金8萬元。31戶“三老”優撫對象遷進新居。全年發放臨時救濟金15萬元,182戶548人得到救助。2001年,全區實現再就業5106人。

【旅游】

    “五一”、“十一”兩大節日期間,湖濱公園舉辦了大型游園文藝演出會。邀請著名相聲演員楊振華、金炳昶和遼寧歌舞團部分演員表演了相聲、曲藝和歌唱等節目。“兩節”期間,公園共接待游人8萬人次。全年,公園共接待游人27萬人次,遼河碑林共接待省內外游客7000人次,觀賞雙臺子河閘風光帶的游人約2萬人次。

    經遼寧省旅游局核準,華錦賓館晉升為三星級賓館、正大酒店晉升為兩星級賓館。現區內有三星級賓館1家,兩星級賓館3家。

    年內,青海省玉樹縣人民政府為動物園贈送雪豹2只。

    年內,文化旅行社成立。區內共有旅行社4家,辦理國內外旅游業務。

 

大洼縣

【概況】

    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15.9億元,第二產業7.4億元,第三產業7.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2%、11.5%和1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長5.6%),繼續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各項稅收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億元,比上年增長69.4%;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人均純收入3419元,比上年略有增長。

【農業】

    全縣以“大災之年力爭農工群眾不減收”為目標,把調整結構作為抗旱的根本措施,以抗旱為中心,以增收為主線,堅持早動手、早準備,科學決策,周密安排,認真落實抗旱增收七項措施,高度集中水權,千方百計抗災自救,新增抗旱臨時泵點1.3萬個,打抗旱水井3788眼。籌資794萬元改造東風排灌站,南河沿排灌站的改造工程也已動工,總投資1000余萬元,工程將于2002年4月竣工。圍繞抗旱增收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蟹田種稻、稻改魚、稻改菜、稻改樹、埝埂經濟、薯(菜)稻復種等結構調整措施增收作用顯著。全縣河蟹養殖面積1.2萬公頃,優質米品種占水稻種植面積的90%,棚菜面積0.58萬公頃,特種養殖業迅速發展。全縣糧豆總產量40萬噸,略超上年;河蟹產量5830噸,比上年增長9%;淡水魚產量4.8萬噸,比上年增長22.8%;蔬菜、生豬、家禽等大宗農產品產量都比上年明顯增加。著力培育扶強的10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在規模、效益和帶動農工群眾增收上都有較大突破,三角洲河蟹養殖總公司、唐家萬豐生態養殖場、清水鴨場、西安生態養殖場、平安新屯糧食批發市場等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唐家三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區,新建劉家高效農業區,榆樹、王家、西安高效棚區,新興食用菌基地,東風河灘地高效農業區,三角洲稻改魚示范區等一大批高效農業區的增收作用進一步增強,成為農業增效的亮點、農工群眾增收的增長點和帶動區域調整農業結構的龍頭。

【有機食品基地建設】

    2001年,西安生態養殖場通過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嚴格檢測,被認證為“有機食品養殖場”,取得了“有機養殖場證書”、“有機農場轉換證書”和“‘金球’牌有機豬肉證明商標準用證書”,標志著西安生態養殖場已由“生態型”轉為“有機型”,開創了大洼縣發展有機農業的先河。

【項目建設】

    按照“以資源為優勢,以市場選項目,以項目引資金,以資金促發展,以發展增效益”的經濟發展思路,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把各產業的發展重點融于項目建設之中,通過抓項目、帶產業、促發展,明確全縣重點項目,落實了領導干部和部門抓項目責任制,全年新上投資在30萬元以上的項目88項,其中重點項目30項,已竣工和部分投入生產29項。完成投資額2.6億元,其中榮興海防堤一期工程、盤錦天禹石油焦化廠等一大批項目正在建設中。年初開始規劃建設的新興化工園區和城郊工業園區已經新入住了6個非公有制企業。新上的工業項目多數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面向兩個市場,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加大了招商引資和市場開發力度。積極參加省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國際國內招商、展洽活動,促進了全縣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的大幅度增長。利用外資122萬美元,外貿出口供貨額1.5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207萬美元,全年新辦三資企業5個。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地引進了張家港恒昌隆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盤活了已沉睡6年的盤錦第三制藥廠,新興化工廠與加拿大卡洛伍德公司等企業進行股份制合作,外方控股80%,實現了國有資產從企業中全部退出。通過引智與招商引資對接,奧馬漆落戶到田家鎮。通過給予優惠的政策,完善市場運作機制,吸引多元投入,加快了城鄉建設步伐,提升了城鎮整體形象,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縣城在建小區8個,建筑面積15.6萬平方米,投資1.5億元。各鄉鎮小城鎮建設總建筑面積23.3萬平方米,總投資1.9億元。

【改革】

    繼續深化國有農場改革,確保新體制的健康運行。初步建立起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法人財產制度、有限責任制度和投資主體多元制度。實現了政企分開,明晰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逐步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集團公司和國資公司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鄉鎮政府從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中解脫出來,切實承擔起管理、協調、服務和辦社會的職能,根據職能定位,積極培植財源,擴大稅源,開源節流,建立鄉鎮級實體財政。國有農場各項配套改革得到同步推進。有效地控制了精簡后機關人員的反彈。經過一年的運營,改革后的新體制在探索中不斷得到完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經過近幾年“弱退劣汰,擇優扶強”的調整,全縣工業已打破了在低谷中徘徊的局面,正在向提高效益和運行質量的方向快速發展,新的發展亮點不斷涌現。遼河啤酒有限公司、縣石化總廠、新興化工廠等重點企業,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一些重點企業改制后已頗見成效,原化工廠破產后重新組建的3個非公有制企業(大洼德源化工廠、大洼有機化工廠、盤錦新興化工有限公司),達產后將比原化工廠產值、利稅翻一番。通過整體搬遷根治了困擾大洼鎮居民的環境污染問題。田莊臺造紙廠、新立造紙廠改制后,積極實施技改工程,總投資990萬元的污水處理工程,已進入調試和試運行階段。大力推進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盤活一批存量資產。大洼良豐塑料編織廠購買原大洼鋼廠部分場地后,當年建廠、當年投產。

    全面推進教育綜合體制改革。以中小學管理體制、學校布局、人事管理和工資分配制度為重點,加大改革工作力度,試行教職工“三定”聘任上崗,末位待崗制。精簡分流教職工365人,建立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財稅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縣財政克服重重困難,確保了工資發放和國家調整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政策的落實,確保農業抗旱、社會保障、政權建設等重點支出。圍繞強化財政管理和加快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穩步推進零基預算編制、行政事業經費財政統管、政府采購制度、縣本級公教人員工資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建立鄉鎮財政五項改革。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和部門收支的透明度,從制度上和機制上促進廉政建設。縣財政全年共減少支出近千萬元。強化稅費征管工作,積極開辟新稅源,堅持依法治稅,加大稽查力度,堵塞征管漏洞,大力清繳欠稅,做到了應收盡收。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全縣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完善和落實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企業退休職工和破產企業失業職工已按照新辦法發放基本養老金和失業金。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達到100%,參保人數1.4萬人,養老金和失業金全部實現了社會化發放和及時足額發放,全年共發放基本養老金3500萬元,發放失業金780萬元,實現兩個確保。縣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職工5760人,全年發放養老金393萬元。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7萬人,保險覆蓋面達到8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進一步擴大,全縣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61人,占城鎮人口的2.3%。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017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1%。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以“四個創建”為載體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公民文明意識明顯提高。田莊臺甲午陸戰遺址群的修復,成為又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事業促進了兩個文明建設。武裝工作不斷加強,軍政、軍民關系進一步密切,“雙擁”共建工作取得新成果。扶貧幫困工作成效顯著,在年初開展大規模捐助活動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了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年內有630戶貧困戶脫貧。“三老”建房工作,標準高、建設速度快,10月底,220戶“三老”戶已全部入住新居。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加強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推廣工作,全年實施科技項目26項,人工孵化養殖海蜇、文蛤苗孵化、示范養殖南美白對蝦等項目獲得成功。12個鄉鎮建立了農業科技網站。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完成縣高中和縣二中等學校擴建工程,有15個鄉鎮實現了“高普九”。2001年,高考本科錄取458人,專科錄取367人,升學率76%。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加強,醫療衛生事業明顯進步,衛生防疫部門“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成效顯著。郵政、電信、信息工作迅速發展,金融、電業等部門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物價、檔案、民族、僑務、商業、供銷、殘疾人等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

【經濟發展環境治理】

    以治理經濟發展軟環境為突破口,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全縣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制定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投資環境的有關政策,建立整治軟環境領導責任追究制,規范對企業的檢查行為。開展行政執法大檢查、大整改,對全縣97個行政執法部門和單位的執法主體和執法資格進行清理審查,重新招考組建鹽業專賣辦、酒類專賣辦、定點屠宰辦。撤銷設在二界溝鎮的4個檢查收費站,鞏固305國道田莊臺一帶治理亂收費的成果,對716名執法人員進行分批培訓,清退30名不具備執法資格的人員。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68件規范性文件,依照法律程序予以修正或廢止。營造優質的服務環境。成立“縣經濟服務中心”,將13個行政審批部門的有關辦事人員集中到一起,實行“一站式”辦公,縮短審批辦結時間,增加工作透明度。規范執收執罰行為,實行收費登記一卡制,有效地遏制了“四亂”現象發生。政府職能部門切實轉變職能,服務意識不斷增強,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服務到企業、基層。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創建文明村鎮,改善投資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開展大規模的城鄉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得到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村鎮環境明顯改善。共動用土方128萬立方米,修黑色路面12.4公里、白色路面217公里,村鎮道路硬化率達到90%,總體提高了20%。為在兩年內實現“二無”、“五化”,即村鎮無雜草、無土路,實現村鎮凈化、道路綠化、庭院美化、批建制度化、管理規范化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