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建設(2006年)
雙臺子區
【概況】
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實現22.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16%。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12.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15.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55%,拉動經濟增長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8.7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18.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4%,拉動經濟增長7個百分點(其中建筑業增加值實現2.4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12%);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0.65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6.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39∶58。
財政總收入完成17 946萬元,增長17.5%;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 837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02.2%,比上年增加收入1 088萬元,增長12.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7 600元和5 600元,分別增長9.1%和10.2%。
【第三產業】
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4%,比上年增長16.0%;實現第三產業營業收入42.4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13.0%;實現三產稅收1.0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20.2%,比上年增長35.5%。興隆二百、遼河商業城、大連可口可樂分公司,稅收分別為678萬元、385萬元、123萬元,分別增長33%、22%、43%。盤錦商貿城,2006年被遼寧省消費者協會評為省級文明城信市場。
在提升傳統第三產業的同時,繼續規范專業市場和特色商區建設。具有特色的晟華商業區格局已形成。商區內的福斯特購物廣場、鉆石城商廈,將于2007年4月開業。順地城商場主體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新建九化集貿封閉市場已竣工正式營業。全年新增連鎖店8戶。
【第二產業】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2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同比增長26.1%,增幅同比提高5.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4.7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1.6%,比上年增長28.5%,增幅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6.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0%,比上年增長21.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8.3%。
全區有5家企業工業產值超億元。其中,和運油品儲運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5.6億元,比上年增長79.3%;三鑫路用材料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29.5%;東方瀝青焦化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35億元,同比增長80.0%;太平河石油化工廠實現工業總產值1.4億元,比上年增長31.3%;聳正滑油調配公司實現工業總產值1.0億元,比上年增長91.5%。
和運實業集團、三鑫路用材料、恒生塑料3家工業企業,稅收分別實現1 085萬元、748萬元、76萬元;分別增長138%、33%、137%。大罐運輸車隊、第六運輸公司,上繳地稅分別為117萬元、86萬元,分別增長118%、281%。
鶴鄉酒業集團的“鶴鄉王”被評為遼寧省著名商標,華龍防水、恒生塑料、老精華等企業產品被評為市著名商標。
【第一產業】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8.3%,比上年增長8.3%。實現農村“二、三產業”增加值3.1億元。
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已完成200名剩余人員向“二、三產業”轉移。扶持宋家村家禽養殖園區建設,園區粗具規模。確定常家村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探求非農經濟發展規律。
年內,常家村黑色路面村路鋪設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工業園區建設】
塑料工業園區建設,籌集資金5 400萬元,首期600畝征地已獲遼寧省政府批準,農民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青苗費都已全部撥付到位。進入工業園區跨溝盤運河大橋已竣工通車,全長1.07公里路基及道路排水等工程已完工,起步區20公頃土地已實現“五通一平”,能夠滿足企業入駐需求。園區內已入駐1家投資3 000萬元的企業,主要生產干式變壓器和開關,已開工建設。
區政府派出的駐外招商機構,經宣傳、洽談、有意向入駐園區的項目4個,總投資1.5億元。
【項目建設】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2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00.2%,比上年增長27.3%。其中,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5.36億元,比上年增長5.6%;基本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6億元,比上年增長137.0%。工業項目完成投資1.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三產項目完成投資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16.0%。全區單項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共計28項(不含房地產開發項目),比年初計劃增加14項,總投資17.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8億元。和運實業集團MTBE等11個項目竣工投產,MTBE項目新增產值3億元;順地城商場等8個項目已開工興建。第三產業項目8項,共完成投資1.33億元。已竣工3項,完成投資3 100萬元;在建項目3項,完成投資1.03億元;前期推進項目2項。
【招商引資】
全年共引進企業115家,總引資額2億元。和運油品、新永成、南方化學、盛維德等4家企業,完成實際利用外資207萬美元,完成全年市下達計劃的103.5%。全區已有11家企業實現出口,全年實現出口創匯400萬美元,完成全年市下達計劃的100%。
發揮區派出的駐浙江招商辦事處的作用,不斷創新招商方式,主動參加各種招商會、洽談會、推薦會及開設招商網站等形式與浙江發達地區企業界進行交流和聯系,現已有浙江民營企業亞潔管業入駐園區。
【市區建設】
年內,完成紅旗大街、渤海路、東風街、長征街等10條主街主路建設改造工程任務。攤鋪黑色路面23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板磚14萬平方米。完成了正大酒店巷路、公安巷路等10條巷路續建工程,維修道路面積1.82萬平方米;完成了向陽街、延湖路等9條街路亮化工程,安裝路燈124盞。新建1萬平方米的綠野休閑廣場完工并投入使用。
全區新增綠地90.47公頃,綠化覆蓋率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8平方米。湖濱路西段護坡工程竣工,坡面植種銀杏樹60余株。對湖濱四季城、錦湖花園、吉祥小區等7處平房區實施了開發改造,完成了30萬平方米的改造任務。對云祥小區、市糧庫小區等13處實施了聯片整合及新建并網工程,完成集中供熱面積105萬平方米。結合道路改造,實施了供熱主支管網的預埋工程,鋪設主支管網1.6萬延長米。完善城區排澇功能,對前進、曙光兩座排水泵站進行了建設。
城區環衛工作管理,實施了環衛體制改革,制定并出臺了《雙臺子區市容衛生管理處罰暫行辦法》。利用下崗再就業的人力資源充實環衛力量,組建8家清掃公司,對主街主路、市場及校園周邊、城鄉結合部等重點部位開展環衛整治活動,城區環境面貌和居民衛生環境有明顯改觀。全區形成道路暢通,衛生整潔的良好局面。
【抗災救災】
夏季,全區遭受50年未遇的強雨襲擊,造成城區嚴重內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1 000萬元。政府緊急啟動《城區排澇應急預案》,區領導親臨一線指揮,各街道、各部門投入到抗災第一線,包片負責排澇工作。為了防病治病,防止疫情發生,緊急啟動《衛生防疫應急預案》,全面進行了衛生防疫消殺工作。
為做好災后重建工作,區政府下撥資金103萬元,為24戶重新建房,對17戶險房進行維修加固;對28戶災民進行轉移安置。
【再就業工作】
全區實現城鎮就業12 014人,失業登記率為2.8%。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困難群體1 550人。其中,安置“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691人,政府出資為公益性崗位“4050”人員參加了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2 486人,失業保險參保12 329人,醫療保險參保4 883人。全區城鎮低保戶4 812戶,農村低保戶1 386人,低保人口11 730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 275萬元。全年共發放臨時救助金200余萬元。
【來信來訪】
落實信訪責任制,實行重點信訪案件跟蹤督辦,妥善解決了宋家村民等一些群訪案件。全年共受理市民投訴985件,辦復率100%。強化調解工作,調解率97%。
【民主與法制】
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建議和提案61件,辦復率100%。年內,完成了基層司法所建設試點工作。“五五”普法工作全面開展。
【平安創建】
開展平安創建工作,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堅持不懈地斗爭,有效地打擊非法傳銷活動,依法處理、遣散非法傳銷人員6 900余人。組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建立區、街道、社區和企業四級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檢查。企業安全隱患得到控制,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穩定。
【改善軟環境】
開展行政監察、糾風和專項治理工作。對政府采購、糧食直補落實情況等進行專項執法監察。聘請行風監督員、對重點部門的行風進行監督。采取各種措施,治理商業賄賂,規范行政執法部門對企業的檢查行為。實行聯合檢查制度,對20個違法違紀案件進行查處。
【科技項目】
全年累計申報省級科技項目2項,市級科技項目23項,爭取科技3項費用194萬元。
【計劃生育】
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各項節育措施得到落實。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06‰,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102.25。
【文化教育】
區文化部門推選演出人員,排練參加市舉辦的2006《油城春潮》文藝系列活動。元宵節夜晚,文化主管單位在湖濱公園廣場上舉行大型焰火燃放晚會,同時還演出了文藝節目。
在《油城春潮》文藝系列活動中的書畫大賽,區內小學學生及青少年和教師有650件書法作品、530幅繪畫作品參賽。高家小學學生楊忠誠、長征小學學生田超、區文化館朱巍等獲書法獎;長征小學學生吳宇霖、高家小學學生常琦、趙宏偉等獲繪畫獎。
為迎接第22個教師節,文化部門舉辦大型專場文藝晚會,觀眾近3 000人。國慶節前夕,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福彩杯”文藝調演,有8個單位參加匯演。
區文化館舉辦書法培訓班,有50余名書法愛好者參加培訓。
9月下旬,由區政府牽頭,舉辦招引全國美食企業界參加的美食節。來自四川、北京、天津、安徽、河北等省市美食企業,設攤位150個展示美食制品。觀展和購買者25 000人(展期7天),銷售總額200萬元。年內,盤錦市雙臺子區書法家協會成立。投入資金300萬元,對建設、長征、遼河、育紅等小學進行了校舍維修,美化了校園環境。改革了學校人事制度,鞏固了改革成果,采取了公開招考方式,招聘13名專業學科教師,緩解了專業教師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籌建經費120萬元,已到位待啟動。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學雜費。
【社區建設】
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整合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均達到省級示范站標準。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91%。
社區文體活動常年堅持不懈。6月,社區舉辦首屆“溫馨社區”卡拉OK大賽,來自各社區的17名歌手參賽角逐。為創建和諧社區,組建了社區文藝巡回演出隊。有專業演員、非專業演員百余人。排練歌曲、曲藝、舞蹈等節目。不定期到各社區演出,借以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達到創建和諧社區目的。
社區常年推薦社區內的美術、書法、攝影愛好者參加市里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年內,各社區已推選了9人的美術、攝影、書法77件作品送市參展。
區籌措資金400萬元,鋪建了常家、宋家、高家等村的黑色路面村路,實現了“村村通”道路工程,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
全面推進村委會居民合作醫療工作,參合率達到94%。
【公路交通】
年內,盤錦市長途汽車客運站,增開盤錦—石家莊、石家莊—盤錦、盤錦—吉林市、吉林市—盤錦往返市際班車。
盤錦火車站至新生農場公交車,為提供旅游人員方便,于5月1日將行車路線延至太平河風景區。
【公園建設】
年初,湖濱公園投資70萬元,由山東、遼寧岫巖運來奇形怪狀巨石30余塊,開辟建設1萬平方米的“奇石園”。奇石園于5月1日向游人開放。園內的“鶴鄉園”更名為“清荷園”。園內的樓、廊、亭、榭均嵌掛與景色吻合的楹聯10余副,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氛圍。
經遼寧省文化廳批準、遼寧省博物館同意,10月,將省館藏的20組古碑刻移到遼河碑林,結束市內無古碑刻的歷史。
年內,湖濱公園接待游人30萬人次,總收入60萬元。“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 000人次。
雙臺子區領導成員名單
中共雙臺子區委
書 記 楊衛新
副書記、區長
解學靈
副書記、紀委書記
李大森
副書記 付艷華
常委、副區長
梁 岳(9月離任)
常委、宣傳部長
孫雅娟(女)
常委、組織部長
叢連希
常委、武裝部政委
滕鳳余
常委、政法委書記
王保利
常委、工會主席
李久順(3月任職)
雙臺子區人大常委會
主 任 田長青
副主任 王曼華(女)
李延芳
苗 魁(女)
劉連軍
雙臺子區人民政府
區 長 解學靈(1月任職)
副區長
苑秀娟(女)
李 煒
劉兆友
戴承波
李之棟(6月任職)
政協雙臺子區委員會
主 席 楊春光
副主席 李愛群
孫金仲
楊玉東
蓋 娟(女)
中共雙臺子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李大森
副書記 許秀梅(女)
李洪剛(3月后任政策咨詢委員會顧問,副處級調研員)
興隆臺區
【概況】
全區下轄18個街道辦事處、97個社區,區域面積187平方公里,總人口39.1萬人。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億元,比上年增長18%;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2%;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7億元,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7.7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下;人口自然增長率4.39‰。
【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生產喜獲豐收,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 422公頃,比上年增加389公頃。水稻優良品種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平均畝產達到576公斤,創造歷史新高。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趙家棚戶區改造7萬平方米,130戶農民喜遷新居。財政投資800萬元,專項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深入開展,全年培訓1 800人,新增轉移就業1 200人,農業實用增產技術培訓3 000人次,增強了農民的綜合能力。農民人均純收入5 800元,比上年增長8.3%,非農收入比重不斷提高,達到純收入的60%以上。
【工業】
工業經濟運行良好。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工業增加值17.6億元,比上年增長18%。石油裝備制造與石油技術服務產業初步形成,規模以上的石油裝備制造與石油技術服務企業達到5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8.7%。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全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產值10.2億元、增加值2.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0.7%、27.5%;規模以上高新工業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4.3%。
建筑業平穩增長。全年建筑業增加值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房屋建筑面積36.5萬平方米。全年交通運輸業產值0.8億元,比上年增長8%。貨運周轉量9 834萬噸/公里,與上年持平。
【第三產業】
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消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在傳統商業、餐飲行業持續增長的同時,新的服務業發展迅速,汽車銷售4S店、社區便民連鎖服務、文化產業等蓬勃發展。房地產開發持續保持高漲態勢。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2億元,比上年增長158.4%。其中:商品房建設投資額3.4億元;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36.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9萬平方米;商品房屋銷售面積19.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3.8億元。商業保持平穩的發展勢頭,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市場價格略有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1.1%。分類別看:食品類上漲1.2%;煙酒及用品類上漲1.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7%;居住類上漲5.0%。遼河美術館與博物館相繼建成開館,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宋雨桂國畫精品展等國家級、大師級作品的展出,在省內乃至全國美術界都產生較大影響。
【科技】
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區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1家;實施省、市、區科技計劃項目76個,獲撥“科三費”1 226萬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2億元,同比增長22.9%。全年省級科技項目14個,獲的“科三費”570萬元,其中科技計劃項目6個,創新項目4個,專利項目4個。市級科技項目40個,獲得“科三費”356萬元。區本級科技計劃項目22個,撥付“科三費”300萬元。總計獲得資金1 226萬元。
【教育和衛生】
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全面改善。政府投資253.8萬元,進一步改善中小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全部免除了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計140多萬元。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區全部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個,服務站49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36.3萬人,覆蓋率95%;農村衛生服務條件進一步改善,逐步實現社區化管理。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企業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7 957人和38 115人,全年支付養老金1 658萬元,失業保險金234.1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21 466人,參合率90%以上。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共有低保對象2 207戶,4 798人,發放保障金533.5萬元;臨時救濟2 279人次,發放臨時救濟金80.9萬元。勞動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實現實名制就業16 912人,勞務輸出1 072人,職業技能培訓14 475人,安置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237人,全區零就業家庭確保有一人就業,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各項養老金支付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為100%。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 80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3%和9.4%。提高環衛工人待遇,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做到城鄉全面覆蓋、24小時保潔,城鄉結合部和農村環境衛生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在涉及居民收入、消費結構、社會保障、生命健康、文化休閑等多項指標的生活質量評比中,位列全省城區第四,榮獲“遼寧省生活質量優秀城區”稱號。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全面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各項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重大事項主動向人大常委會報告,虛心聽取政協意見,對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全部做到認真辦理,及時反饋。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向縱深推進。認真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重新梳理專業行政執法依據268項,確定部門執法崗位119個,依法界定街道辦事處執法內容18項,部門執法內容217項。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扎實推進依法治區工作。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辦理市民投訴908件,受理信訪案件314件次,其中區長接待日接待信訪案件11人次,解決一批歷史遺留的涉農涉地難點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問題。公務員隊伍素質有所提高,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樹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明顯進步。加強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全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9‰,基本實現人口穩定、健康發展。廣泛開展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消防、道路交通等領域的安全生產檢查整治活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繼續加強和改進各類應急體系建設,提高了政府快速反應能力。文化體育、民族、宗教、僑務、民兵預備役、統計、審計、檔案、殘疾人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的成績,有力的支持了經濟和社會建設。
興隆臺區領導成員名單
中共興隆臺區委員會
書 記
副書記、區長
馬書斌
副書記 王德友
副書記、紀委書記
楊書芬(女)
常委、副區長
劉世杰
常委、宣傳部長
周恩義
常委、政法委書記
王若民
常委、總工會主席
王 春
常委、組織部長
張志堅
常委、武裝部政委
周繼偉
興隆臺區人大常委會
主 任 馮合尊
副主任 張文學
李長林
沈建華
裴光華
劉 玉
耿大華
興隆臺區人民政府
區 長 馬書斌
副區長 劉世杰
岳澤慧(女)
周傳友
劉志偉
李桂昌
李佰成
溫崇寧(掛職)
劉亞麗(女,10月離任)
政協興隆臺區委員會
主 席 張海東
副主席 陳光壁
喬 木
張景勝
沈桂蓮(女)
中共興隆臺區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 記 楊書芬(女)
副書記 焦立圈
盤山縣
【綜述】
200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66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9.89億元,比上年增長7.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65億元,比上年增長32.7%;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1.11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5億元,比上年增長2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 726元,比上年增長13.1%;全年稅收累計完成3.46億元,比上年增長33.9%。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首次突破20%,完成1.45億元,比上年增長25.1%。
【農業】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6.15億元,比上年增長7.3%。糧食生產創歷史新高,產量達到40萬噸,比上年增長7.9%;水產、畜禽、蔬菜、蘆葦產量穩定增長,效益大幅度提升。各類產業化組織達到101個,新增19個;龍頭企業發展到58家,新增9家;帶動農戶3.1萬戶,新增7 000余戶。優勢農產品基地和特色種養殖小區發展到104個,新增35個;訂單規模發展到1.13萬公頃,新增2 866.67公頃。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大米精深加工業,盤錦利是米業有限公司的“利是”牌商標,獲得省著名商標稱號;盤錦柏氏米業有限公司的“柏氏”牌商標,獲得市著名商標稱號。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到37個,新增17個;經紀人超過5 000余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2萬人,新增8 000余人。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加快,農田基本建設取得了新成績,農業生產條件有效改善,第19次蟬聯省農建“大禹杯”。
【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5.8億元,比上年增長31.8%;實現工業增加值16.2億元,比上年增長32.8%。運行質量顯著提高。石油煉制業支撐能力明顯增強,機械制造業生產形勢喜人,新型建材業產銷兩旺,專用汽車制造業發展迅速。骨干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新增34家規模以上企業,總量達到88家。品牌開發有效拓展,新創市級名牌產品5個,新增產品質量體系認證企業9家。園區建設穩步推進。新縣城工業區起步區達到了“七通一平”,入駐企業20家,新增5家;精細化工園區完成投資6 000萬元,給排水工程基本竣工;石化工業園、鹽化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和沿海經濟帶規劃進展順利;鄉鎮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平臺。全年開工建設各類項目126項,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98項。竣工項目56項,續建、在建項目70項,累計完成投資6.8億元。其中,9個農業項目基本建成;51個工業項目即將投入生產;5個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正在運作推進之中,為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8億元,同比增長14.1%。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8.2億元,同比增長35.3%;實現稅收1.55億元,同比增長28.1%。注冊民營企業440家,新增120家;個體工商戶8 870戶,新增1 369戶。注冊資金和從業人員大幅增長。
【對外開放】
全年新批外資項目6個,實際利用外資67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3倍;引進域外項目29個,總投資3.2億元;出口創匯增幅較大,完成外貿出口1 05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9%;實現境外勞務輸出240人,比上年增長4%,各項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
【社會保障】
全縣完成實名制就業12 66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認真貫徹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累計辦理小額貸款154.5萬元,辦理優惠證1 495個,為下崗職工減免稅費額16.8萬元;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資金300萬元,安置“4050”人員350人,在縣轄區內已全部實現零就業家庭有一人就業;大力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市場和培訓基地的主體已完工,14個勞動保障事務所社區平臺建設和村級建站155個已全部完成,并基本達標。完成實名制就業培訓8 161人。開展農村勞動技能培訓即普惠制培訓7 659人,覆蓋面達90%以上。全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19 891人,農墾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41 171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職工5 783人,基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醫療保險參保職工21 108人,完成擴面2 324人,基金收繳669萬元,基金支付590萬元,基金結余79萬元;工傷、生育保險參保單位30個,參保人數10 106人,完成擴面1 271人,工傷保險順利完成市級統籌過渡工作。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加強。交通建設成績喜人。全年投資8 410萬元,新建和拓寬改造公路95公里,完成村村通油路59.2公里,完成村屯標準化27公里,全縣133個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 571.5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77.03公里。深入實施了科教興縣戰略。全面完成了省科技進步示范縣年度項目計劃,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與推廣,申報科研項目37項,爭取科技專項資金323萬元,被確定為全國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城鄉教育統籌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投資1.08億元、建成全省一流的新高中,高中階段累計招生1 978人,高中階段入學率75%,比上年翻了一番。
【新農村建設】
堅持從盤山實際出發,確立“頭年抓試點、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的基本建設目標;編制完成了新農村建設規劃;明確以工業型、生態型、城鎮型為主的三種新農村建設試點模式;申報確定5個市級試點村鎮、5個縣級試點村鎮、11個鄉級示范村。其中,高升鎮為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試點鎮、太平農場為全國農墾系統新農村建設示范農場、壩墻子農場為省農墾系統新農村建設聯系點、甜水鄉創業村為省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進一步健全完善中心鎮和小城鎮功能。因地制宜地調整建制鎮總體規劃和控詳規劃,修編了鄉鎮和中心村規劃;積極推進了示范村鎮建設。組織實施“五通、四改、三建”工程,深入推進“四進院”工程。全年完成投資1.48億元,綠化村屯55個,綠化街道122條145公里,植樹47.6萬株,修路宅分離邊溝52.33公里,改廁2 320戶,新建垃圾箱744個,安裝路燈537盞,新修道路253條180公里,新建娛樂廣場15處、學校4所、衛生院5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取得了新農村建設的可喜成果。
【落實十件實事】
著力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建成甲級衛生所159個,實現了村村都有甲級衛生所;實施了4個鄉鎮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3個鄉鎮飲用水氟含量超標問題;推進了新能源建設試點,新建4處秸稈氣化站;實施了宏志工程,投資56萬元,資助特困學生300名;農村有線電視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強化了農業信息服務,新建兩個鄉鎮信息服務站;155個村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工作站,完成實名制培訓7 817人、實名制就業12 66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啟動實施了“三年扶貧幫困工程”,對全縣1 200戶貧困戶實行結對子幫扶,提供致富項目120多個,為176戶貧困戶新建了住房,為5 486名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了低保金;各類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社會治安】
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駕馭和控制社會治安的能力不斷增強,各種案件發案率逐年下降,破案率查處率不斷提高。2006年,全縣刑事案件發案558起,破案401起,發案率同比下降了10.7%,破案率同比上升了8.7%;治安案件發案443起,查結426起,查結案件率同比上升10.1%,盤山縣連續第三次獲得省“平安縣”殊榮,并成為遼寧省第二個“無毒縣”。
【縣城搬遷及百年縣慶】
2006年10月10日,盤山縣在新縣城廣場舉行了隆重的建縣百年(1906年設盤山廳)暨縣城搬遷慶典,自此結束了盤錦建市以來20多年盤山縣有縣無城的歷史。2002年7月18日,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盤山縣在太平鎮籌備建設盤山縣縣城。新縣城規劃區坐落在太平鎮域中心地段,東至溝海鐵路,南至太平河,西到市外環路,北到京沈高速公路,占地約10平方公里。新縣城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區達1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10萬人。近期目標是:到2010年,建成區達6平方公里。2003年6月15日,“府前大道”改擴建工程開工,正式拉開了盤山縣新縣城建設的序幕。經過幾年的努力,新縣城累計完成投資5.5億元,主要實施了道路、給排水、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綜合辦公大樓、勞動局、衛生局等辦公樓建設工程,占地20公頃、可容納3 000人就學的縣高中也已建成投入使用,暑期開始正式招生。為慶祝建縣一百周年,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走進盤山,舉行大型文藝演出。
盤山縣領導成員名單
中共盤山縣委員會
書 記 孫占明
副書記 楊 斌
副書記、紀委書記
王會林
副書記 孟曉平(3月離任)
常委、常務副縣長
郭雨忱(3月離任)
劉松林(3月任職)
常委、組織部長
馮 英(女)
常委、宣傳部長
張曉良
常委、武裝部政委
許海清
常委、政法委書記
楊 昕
常 委 賈啟才
盤山縣人大常委會
主 任 羨國仁
副主任 李茂軍
荊世英(女)
曹萬田(1月離任)
趙福勇
于作友(1月離任)
張玉珠
郭全山(1月任職)
王國志(1月任職)
盤山縣人民政府
常務副縣長
郭雨忱(3月離任)
劉松林(3月任職)
副縣長 梁建柏
王崇仁
張 皓(女)
老顏武
李朝品
政協盤山縣委員會
主 席 趙長山
副主席 孟曉平(3月任職)
周生喜
范寶軍
孫洪謙
楊宏英(女)
魏鳳艷(女)
中共盤山縣紀委檢查委員會
書 記 王會林
常務副書記
孫連山
副書記 左仁祥
孫 新
大洼縣
【概況】
2006年,堅持“兩個圍繞”,狠抓“四項重點工作”,始終把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工作的著力點,搶抓機遇,真抓實干,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
縣域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全縣生產總值實現68.5億元,比上年增長34.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7億元、27.2億元和14.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77.8%和32.4%,三次產業排序歷史上首次實現了“二一三”,標志著工業占主導地位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21億元,比上年增加5 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9.6%。政府可支配財力達到4.9億元,比上年增加1.7億元,比上年增長53.1%。對上爭取資金3.1億元,比上年增加6 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4%。各項稅收實現4.16億元,比上年增加1億元,比上年增長3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8.1億元,比上年增加7.4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7 00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實現5 701元,比上年分別增加500元和651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7%和12.9%。被列為省(15個)發展縣域經濟重點縣(市),盤錦船舶修造產業園被納入省“五點一線”沿海重點發展區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原則,不斷加大支農惠農力度,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實現55.9萬噸,其他主導產業規模和效益均大幅增加。全縣龍頭企業發展到73家,建成10大類優勢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40個種養小區,清水養禽場肉鴨出口加工、華鲀公司河豚魚養殖加工等22個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扎實推進,建立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62個,農村勞動力轉移6.1萬人。全縣發放“兩補”資金4 597萬元。累計投放支農小額貸款6.5億元,有力支持了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采取市場化運作、政府投入等多種籌資手段,縣城投資1 500萬元,改造19條街巷路暗排,整平17條街巷路,新安裝路燈280盞,基本解決了雨天積水和居民出行難問題;實施了昆侖家園等城鄉房地產開發及重點在建工程46項,建筑面積61.7萬平方米,設立3處標志性雕塑,在云萍廣場安裝大屏幕彩色顯示屏,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幸福感。投資1.36億元啟動綠色通道、新型能源建設等30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一鎮四村”試點初見成效,完成45個村屯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有3個鄉鎮、17個村屯被評為省“綠化模范鄉鎮”和“綠化示范村”。投資7 100萬元實施莊林路大洼段、蘇五線改造擴建工程和60公里村通油路工程,形成“四縱四橫”公路網化格局。田莊臺大新橋建成通車。
【工業經濟】
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園區和項目建設有效推進,工業發展邁出重大步伐,為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積蓄了強大后勁。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141.3億元,比上年增長84.7%。工業稅收實現2.3億元,比上年增長28%。加大園區建設力度,縣財政列支700萬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及貸款貼息,“三區三園一基地”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得到增強,各園區共集聚項目124個。盤錦船舶修造產業園多渠道籌措資金1.1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三通一平”,現已入駐項目31個,當年完成投資3.5億元,打造了“遼濱速度”和“遼濱效率”,產生了較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全縣招商引資額實現63.4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5.1億元,共引進項目227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5個,預計今年可新增產值30億元~50億元,稅收1億元以上。全縣實施技術改造項目37個,全部達產達效后,年可增加產值10億元,稅收3 000萬元以上。縣財政投入科技三項費用150萬元用于企業貸款貼息。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3家,較上年增加45家。盤錦振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盤錦)有限公司、大洼石油化工總廠、盤錦遼通化工有限責任公司4家企業年繳稅額超過1 000萬元。
【第三產業】
把以旅游業為代表的新興第三產業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以推進,切實提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的貢獻份額。紅海灘拓展訓練中心、趙圈河蘭石村農家客棧等12個新建、擴建和續建項目投入使用。遼河綠水灣景區和趙圈河鄉分別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業旅游示范點”、“全省首批特色旅游鄉鎮”。全縣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均比上年增長50%。興隆三百商住區建設扎實推進,裕農農資、鑫正超市等現代化物流配送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城鄉消費環境明顯改善。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4.4%。三產領域新增就業3 500人。
【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部分事業單位改革,完成縣供暖公司、液化氣站等企業改制任務。縣本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正在推進。實施《關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取消13項行政審批項目、37個審批環節,全年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85萬元,政府組成部門為企業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全民創業氛圍濃厚,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全縣新增個體工商戶1 491戶、私營企業119戶。實際利用外資799萬美元,是上年的6.7倍;出口創匯8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4%。
【精神文明 民主政治建設】
深入開展“培育文明大洼人,建設和諧新大洼”活動,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高。29件人大代表建議、57件政協委員提案全都辦理完畢,“三率”均達到100%。
【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切實關注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年實現就業再就業1.2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7%。全年為86戶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難題。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性崗位為608人安排就業。發放再就業扶持小額貼息貸款150萬元。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縣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各類保險參保23.4萬人,實現擴面1.4萬人。為2004年底以前退休的農墾參保職工每人每月平均增加退休金106元。全縣城鄉低保對象10 121人實現了在自然低保擴面基礎上的應保盡保,被評為省“農村低保規范管理達標先進縣”。投資1 000萬元為524戶特困戶和受災居民重建新房,基本完成了特困戶土危房三年改造任務。投資3 000萬元新建朝鮮族學校等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改善農村中小學生就學條件。投資450萬元完成10個鄉一鎮衛生院的新建、改建任務。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2%。被評為全省“健康教育示范縣”、省“疾病預防規范化建設示范縣”。投資631萬元解決2.4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保障了群眾身體健康。加強環境保護工作,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生態示范區”。文體事業長足進步,“四基建設”得到加強,省級先進文化鎮村(社區)創建活動成效明顯;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榮興朝鮮族鄉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鎮”。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平安縣”創建活動扎實推進,被評為省“社會綜合治理平安縣”。深入開展“雙擁”工作,連續六年被評為省“雙擁模范縣”。其他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業績。
大洼縣領導成員名單
中共大洼縣委員會
書 記 高 科
副書記、縣長
副書記 馬玉臣
副書記、紀委書記
王 寧
副書記 趙 峽(女,掛職)
常委、常務副縣長
孫世彥(3月離任)
孫洪軍(3月任常務副縣長)
常委、組織部長
徐洪峰
常委、人武部政委
史學昌
常委、宣傳部長
田順鳳
常委、政法委書記
丁喜慶(3月離任)
馬曉春(3月任職)
大洼縣人大常委會
主 任 梁寶文(1月離任)
孫世彥(1月任職)
副主任 夏學貴(1月離任)
龐學元(1月離任)
郝云和
趙洪利
劉再興
王守昌(1月任職)
大洼縣人民政府
縣 長
常務副縣長
孫世彥(3月離任)
孫洪軍(3月任職)
副縣長 劉松林(3月離任)
王連才
王冬梅(女)
劉吉廣
丁喜慶(3月任職)
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
李 超
縣長助理、三角洲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張煥慶
縣長助理、盤錦遼濱經濟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李永夫
政協大洼縣委員會
主 席 李炳成
副主席 夏鳳橋
張淑珍(女)
黃紹貴
于桂云(女)
張富強
中共大洼縣紀律檢查委員會
紀檢委書記
王寧
常務副書記
王立軍
副書記、監察局局長
錢啟秀
副書記 董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