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盤錦簡介 > 盤錦年鑒 > 盤錦年鑒(2008年)

財政·稅務(2008年)

發布時間:2010-07-16 信息來源:盤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瀏覽次數:190

財政

  • 【財政收入】

        2008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116萬元,為預算的104.5%,比上年增收52245萬元,增長17.6%;基金預算收入48002萬元,為預算的287.0%,比上年減少56824萬元,下降54.2%。市本級一般預算收入218018萬元,為預算的100.3%,比上年增收16744萬元,增長8.3%;基金預算收入23138萬元,為預算的195.2%,比上年減少55189萬元,下降238.5%。

  • 【財政支出】

        2008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82878萬元,為預算的94.6%,比上年增加支出103153萬元,增長21.5%;基金預算支出76800萬元,為預算的64.3%,比上年增加支出18148萬元,增長30.9%。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04831萬元,為預算的94%,比上年實際增加支出41149萬元,增長15.7%;基金預算支出59583萬元,為預算的67.6%,比上年增加支出27756萬元,增長87.2%。

  • 【財政收支平衡情況】

        2008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各項收入總計640337萬元,其中: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49116萬元,省兩稅稅收返還補助收入24975萬元,所得稅基數返還12499萬元,財力性轉移補助82285萬元,專項補助118464萬元,國債補助收入481萬元,上年滾存結余36116萬元,調入資金16401萬元。全市財政一般預算各項支出總計601345萬元,其中:當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82878萬元,財力性轉移支出7275萬元,專項轉移支付11192萬元,年終結余38992萬元,結轉下年支出33134萬元,凈結余5858萬元。

        2008年,全市財政基金預算各項收入總計134376萬元,其中:當年財政基金預算收入48002元,省專項補助收入28493萬元,上年結余收入57881萬元,全市財政基金預算支出總計91805萬元,其中:當年財政基金預算支出76800萬元,調出資金15005萬元。年終結余42451萬元。

  • 【壯大政府財力】

        認真落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資源型城市轉型等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扶持資金。全市對上爭取資金25.9億元,比上年增長40.1%。其中,對上爭取資金63968萬元,為年度計劃55100萬元的116.1%,比上年增長39%。采取財政承諾、擔保方式籌措資金14.95億元,通過借款形式安排資金104筆共5.3億元,支持工業園區、華錦集團液體原料深加工、盤錦船舶工業基地填海造地、遼河南路、惠賓大街、興于快速干道、小街小巷改造、螃蟹溝綜合治理等重點項目建設。為51家中小企業辦理96筆貸款擔保,擔保貸款總額14.8億元,緩解了企業資金困難。向榮獲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的4家企業、省名牌產品和省著名商標的22家企業、市名牌產品和市著名商標的32家企業撥付獎勵資金704萬元。撥付貸款貼息資金2筆329萬元。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縣區經濟的實施意見》(盤委發〔2008〕9號),提出至2010年,縣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2.4%的目標和加大投入力度的具體要求,并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提出《今后三年每年安排3億元資金支持縣區經濟發展的預算安排意見》,增加市級財政對縣區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并要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支持縣區經濟發展。2008年安排支持縣區經濟發展預算3億元,保證了資金及時足額撥付。撥付轉移支付資金5.9億元。落實國家、省、市解決縣鄉財政困難“三獎一補”等扶持縣域經濟發展財政政策。支持縣鄉財源建設,增加縣鄉財政收入。撥付支農資金2.8億元,同比增長14.1%,重點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工程、生態農業等建設項目,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市財政局會同市發改委對41條農村公路工程進行總體預驗收,并順利通過省級總體驗收,全市鄉級和村級公路總長已達2073.7公里。繼續向省申請縣域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補助資金,獲得省財政補助資金4000萬元。縣區GDP、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39%和37.1%,高于全市28和19.5個百分點。向華錦集團撥付進口商品貼息資金683萬元。向54家企業兌付地方產品出口獎勵資金509萬元。撥付老工業基地外貿發展資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和外事、商貿經費等1428.8萬元,支持因公出訪團組20批63人次,加大對日韓、港澳等地區和國家的友好合作和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支持參加長三角引資項目推介會、遼寧(昆明)經濟合作項目和商品展銷會、山東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天津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境內展洽活動,推進了招商引資等工作。

        按照市政府關于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促成遼寧宏達皮草有限公司在盤錦市投資590萬元建設二期工程,提前超額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給財政局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作任務(一個項目500萬元)。

  • 【籌措資金,確保民生】

        在社保資金征繳上加大力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確保各項社保資金的專款專用和及時足額撥付,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全市共撥付養老資金93595萬元、失業資金10000萬元、城鄉低保資金5730萬元、就業資金15000萬元。為下崗失業人員辦理193筆小額貸款擔保,擔保貸款金額71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年人均籌資水平由50元提高到100元,市、縣區財政分別增加補助資金660萬元。安排專項補助資金800萬元,啟動全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撥付三批石油價格改革財政補貼資金8402萬元。全市共有910艘各類漁業船只、公交車446輛、農村道路客運車455輛、城市出租車3238輛、盤山縣林場等經營者和企業享受了石油價格改革財政補貼。兌付種糧農民綜合直補資金12958萬元、農業良種推廣補貼資金2516萬元、農機具配套補貼資金2200萬元。安排供暖補貼資金3491.6萬元,確保了8416戶困難群體溫暖過冬,拆除小鍋爐25座。安排撥付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進城農民工子女雜費、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補助等5197.5萬元。撥付能繁母豬保險資金368.1萬元,全市有7.7萬頭能繁母豬納入保險,占能繁母豬總量的92.1%。

  •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全市安排撥付78968萬元用于教育事業,為年度預算的105.4%,改善了城鄉教育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完善扶困助學體系。安排撥付31530萬元用于公共衛生事業,為年度預算的131.5%,改善了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提升了衛生服務保障能力。安排撥付4515萬元用于科技事業,為年度預算的123%,促進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安排撥付7338萬元用于環境保護,為年度預算的113.7%,強化了污染防治,維護生態環境。安排撥付8101萬元用于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為年度預算的119.9%,提高了居民文化生活品質。安排撥付63438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32.6%,支持了城鄉社區建設,改善了城鄉環境。

  • 【深化財政改革】

        推進財政預算編制改革。市縣區兩級部門預算全部報送同級人代會審議,部門預算編制不斷完善,預算約束進一步增加,減少預算執行過程中的追加行為,增強了部門預算的嚴肅性、規范性和權威性。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在繼續做好市本級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礎上,指導縣區完成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轉軌后各類專戶的清理、歸并等工作。建立市級國庫資金調度預警機制,確保了國庫資金及時合理調度,保障了重點支出資金需求。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政府集中采購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全市共完成政府采購金額18444萬元,比2007年增長18.8%,實際支付價款17192萬元,節約資金1252萬元。其中,市本級完成政府采購金額8074萬元,比2007年增長18%,實際支付價款7738萬元,節約資金336萬元。深化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推進鄉鎮財政管理方式改革。指導縣區開展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工作。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工作。省審計審定盤錦市“普九”債務余額4428.64萬元。其中,大洼縣1886.52萬元,盤山縣2493.12萬元,興隆臺區49萬元。

  • 【會計誠信建設】

        組織開展會計制度、會計核算辦法等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決打擊會計信息造假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管理水平,推進會計誠信建設。堅持會計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組織3期由350人參加的會計證培訓和55場1911人次參加的會計證全省互聯網考試,為861人辦理會計從業資格證。組織28期11000人參加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舉辦3期297人參加的初級電算化培訓班。組織11場346人次參加的初級電算化考試。組織33人參加高級會計師的推薦和考試工作。開展377人報名參加的注冊會計師考試工作。完成1711人參加的2008年初、中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2009年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名工作。

  • 【財政監督】

        開展2007年度市級財政、兩縣財政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監督檢查,規范了財政內部理財行為,強化內部約束機制。組織開展勞動、衛生等財政專項支出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對市福利、體育彩票管理中心2005~2007年發行銷售和財務管理情況進行了專項監督檢查,對檢查出的違規違紀問題,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財政部門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進一步加強政府債務管理,超額完成了政府債務的償還指標。全市償還政府債務1864萬元,為年度計劃1589萬元的117.3%。審核財政投資建設項目50項,審核總值8634萬元,核減值1743萬元,核減率20%,節約了財政資金。

  • 【非稅收入】

        按照市政府關于開展建設項目實行財政部門統一收費的部署,市本級14項建設項目收費實行了財政部門一家收費,共征收14811.8萬元。開展對市環保局等21個非稅收入大戶的費源挖掘工作.全市非稅收入實現125783萬元,比上年增加14560萬元,增長13.1%。其中,市本級實現68424萬元,比上年增加6490萬元,增長10.5%。

  • 【財政體制】

        1994年國家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以1993年地方財政收入為基數(不考慮支出),對1993年的財政收入按照新稅制和稅種進行轉換,按國家的分稅制辦法,分別把轉換后稅收分為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消費稅為中央財政收入,增值稅中央和地方75∶25共享,對上劃中央后影響1993年地方既得財力的部分核定基數中央予以稅收返還,以后年度增加的稅收按1∶0.3進行返還。2002年中央對財政體制進行了調整,實行所得稅共享,2002年按5∶5比例分成,2003年按6∶4比例分成。

        在中央分稅制體制下,遼寧省實行宏觀調控的分稅制財政體制。(1)將四大部門(石油、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在中央分稅制體制下分給地方的25%增值稅全部列為省級收入,對1993年的基數予以返還,增量部分返還市30%;(2)金融保險企業營業稅全部列為省級收入,返還1993年的基數,增量部分返還市30%;(3)石油資源稅不實行屬地征收,由遼河油田統一核算繳稅,收入省、市5∶5分成,并返還1993年基數;(4)土地使用稅省市5∶5分成,并返還1993年基數;(5)土地增值稅省市5∶5分成;(6)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省市5∶5分成,1997年改為包干上解;(7)中央兩稅按增量1∶0.3返還的收入省集中0.1;(8)對1993年增長的財力省集中15%。對完不成中央兩稅和省級收入基數的都要扣減稅收返還。中央和省財政確定的財政體制同樣適用于縣區,盤錦對縣區沒有附加任何調控措施。但分稅制體制是在遞增包干體制基礎上實行的,所以市對縣區老體制的上解和補助仍然實行,只是不再遞增,改為包干。

        2003年省政府決定進一步完善省市財政體制,從2003年1月1日起采用按稅種和按比例分享的辦法,重新確定省市財政收入范圍,在此基礎上核定省市體制劃轉基數和支出范圍。將原省級收入的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收入下放到市;原由省級和盤錦市分享的原油、天然氣資源稅下放到采油企業所在市;其他財政收入省與市劃分范圍按原體制不變。省市共享的財政收入包括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房產稅五個稅種。分享比例:(1)增值稅,中央分享75%,省分享10%,市分享15%;營業稅,除繼續作為中央收入的營業稅外,其他營業稅省分享30%,市分享70%;(3)企業所得稅,除按中央規定繼續作為中央固定收入的企業所得稅外,其他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按屬地征收,中央、省、市按比例分享:中央分享60%,省分享20%,市分享20%;其中,屬于跨地區經營、集中繳庫的企業所得稅,按相關因素和上述分享比例在有關市之間進行分配;(4)個人所得稅(含個人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2003年中央分享60%,省分享15%,市分享25%;(5)房產稅,實行省與市按比例分享:省分享50%,市分享50%。原油、天然氣資源稅下放到采油企業所在市,由盤錦市統一征收,月末按比例分別劃入各市金庫。2007年各市分配比例是:盤錦市61.02%;沈陽市12.20%;錦州市19.98%;鞍山市5.78%;遼陽市1.02%。

        按照《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省市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遼政發〔2003〕17號)、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完善市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遼政發〔2003〕19號)精神,我市決定完善后的省對市新的財政體制適用于縣區;原由省和市分享的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省下放到采油企業所在市,市征收部分繼續作為市級收入;從2003年1月1日起對城市規劃區內新建企業按稅種實行市、區共享。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房產稅五個稅種。共享比例按照市以下收入部分市和區4∶6分享。對盤錦市轄區外礦區不實行稅收分享辦法。對市經濟開發區內新建企業形成的稅收,市分享部分5年內全部返還用于開發區建設。對原溢洪區范圍內形成的稅收,作為市級收入,待城市防洪工程建設項目欠款歸還后,再按屬地原則劃分收入范圍。在此基礎上重新確定市縣區財政收入范圍,核定市縣區劃轉基數和支出范圍。

    2008年度盤錦市政府性基金收支決算總表
    表24      (單位:萬元)
    預算科目 調整預算數 決算數 預算科目 調整預算數 決算數
    政府性基金收入 16 724 48 002 一般公共服務 2 711 1 296
          教育 10 335 435
          文化體育與傳媒 239 28
          社會保障和就業 953 952
          城鄉社區事務 94 490 68 078
          農林水事務 3 281 2 822
          交通運輸    
          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 2 876 736
          其他支出 4 486 2 453
    本年收入合計 16 724 48 002 本年支出合計 119 371 76 800
    上級補助收入   28 493 上解上級支出    
    其中: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補助收入          
    省補助計劃單列市收入     計劃單列市上解省支出    
    上年結余   57 881 調出資金   15 005
    調入資金     年終結余   42 571
    1.一般預算調入     其中:本級   28 615
    2.預算外調入          
    3.其他調入          
    總計   134 376 總計   134 376

    (王素賢)

 

國家稅務

  • 【稅收收入】

        2008年,受國際原油價格下降和金融危機以及政策性減收等因素影響,盤錦市的國稅稅收收入面臨嚴峻困難。全年共完成稅收收入772995萬元,比上年增收23277萬元,增幅為3.1%。其中:增值稅收入508688萬元,比上年增收33280萬元,增幅為7%;消費稅收入47590萬元,比上年增收10782萬元,增幅為29.3%;企業所得稅收入190993萬元,比上年減收17915萬元,減幅為8.58%;居民儲蓄利息所得稅收入9077萬元,比上年減收3429萬元,減幅為27.4%;車輛購置稅收入16647萬元,同比增收559萬元,增幅為3.47%。入庫級次方面:中央級收入(各級次收入均含免抵調)完成622238萬元,比上年增收20983萬元,增幅為3.5%;省級收入完成63013萬元,比上年增收666萬元,增幅為1.07%;市本級收入完成70459萬元,比上年減收1711萬元,減幅為2.4%;縣區級收入完成18984萬元,比上年增收3719萬元,增幅為24.7%。全市共形成地方財力107067萬元,比上年增加8132萬元,增幅為8.22%。

  • 【稅收征管】

        建立和完善《關于進一步加強稅源管理的實施意見》、《加強普通發票管理的若干意見》和《注銷稅務登記管理辦法》等10項稅收征管制度,征管崗責體系不斷完善,征管流程不斷規范。加強征管檔案建設,全系統各單位分別建立分戶檔案和分類檔案,實現稅源管理的檔案化。強化重點稅源監控,將全市年納“兩稅”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全部納入重點稅源庫,監控的稅源總量占全市稅源總量的97%。建立大企業征管辦法,形成以遼河油田為主體、涉及采掘業、制造業、郵電通信業等幾大行業在內的較為完備的稅源監控體系,對遼河油田下屬的近百個二級單位實行預申報制度。加強發票管理,創新普通發票小額版種類,對月定額200元以下的,發售百元版發票,200元以上的可發售千元版發票,對使用萬元版發票的個體業戶實行稅務機關監開代管,降低發票使用風險。在全市統一使用綜合征管軟件代開發票子系統代開發票,加強各縣區局大面額版專用發票審批管理,在遼寧省國稅局通報的不符合審批規定的納稅人名單中,盤錦市局成為全省唯一沒有違規審批現象發生的單位。加強納稅申報管理,全年納稅申報率始終保持在99.98%以上,申報稅款入庫率100%。深入開展納稅評估工作,在開發區局和興隆臺區局試點開展了專業化納稅評估工作,推進了納稅評估工作常態化。全年共評估約談納稅人764戶,有問題322戶,評估總成果4109.2萬元,全市整體稅負水平進一步提升。

  • 【稅政管理】

        規范社會福利企業管理,建立殘疾人員變動報告制度,加強對安置殘疾人企業取得發票的監督管理,按季進行財務審核,按半年對企業納稅申報資料中的有關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切實提高福利企業的管理水平。全年共追繳已退稅款11.8萬元,整改期間停止退稅47萬元。加強糧食企業管理,撰寫《關于加強糧食購銷企業稅收管理的情況說明》上報市政府。對2007年下發的關于加強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增值稅管理的3個規范性文件執行情況和專項整治工作效果進行分析,廢舊物資收購發票領購量減少99%,廢舊物資銷售發票開具量減少99.5%,銷售額下降80%,并基本杜絕異地收購回盤錦開發票的現象。強化大型商業企業專用發票開具管理,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零售企業增值稅專用發票開具管理的通知》。深入開展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專項檢查工作,共檢查企業154家,其中,省局指令性企業2家、指導性企業5家。以前年度虧損1304.81萬元,查補增值稅36萬元,查補企業所得稅26891.06萬元,入庫稅收26891.06萬元,入庫盤錦市所得稅稅收17570.06萬元(含滯納金15.66萬元)。加強出口退(免)稅管理,制定《出口退(免)稅電子化管理工作規程》等6項管理制度,創辦《出口退稅熱點問題專刊》,推動了出口退(免)稅工作的開展,全市共辦理出口退(免)稅認定企業206戶,審批出口退(免)稅10529萬元(免抵稅額1700萬元,退稅額8829萬元)。

  • 【依法治稅】

        加大稽查檢查力度,集中對房地產、煙草、證券、有色金屬等行業以及重點稅源企業和平安保險等共122家企業進行專項檢查,查補合計1020.8萬元。對低于全省稅負預警值的企業進行稅收專項檢查,全市共確定稅負低于全省稅負預警值的企業62家,存在問題46家,選案準確率高達74.2%,查補合計1656萬元。嚴格執行重大案件合議制度,對達到案件合議標準的稽查案件,全部提請案件審理委員會集體合議,共審理涉稅案件72件,通過審理各類稽查案件沒有1家向上級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認真開展案例分析工作,及時編寫報送案例分析5個,1個被省局評為十大精品案例,4個被省國稅局評為優秀案例。2008年,全市共檢查完畢各類納稅人321戶,有問題230戶,查補稅款2954.12萬元,罰款553.47萬元,加收滯納金247.71萬元,查補合計3755.3萬元。認真執行稅收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了案卷評查制度以及行政執法公開、公示制度。稅收執法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推行,實現了計算機自動考核和人工考核的有機結合,全市國稅系統執法過錯戶次與系統上線前相比下降99.92%,并在10月份的考核中首次實現零過錯。積極開展專項稅收執法檢查工作,對全系統各單位2006年和2007年兩個年度的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退稅審核管理、延期繳納稅款審核管理、民政福利企業資格認定及退稅審批三項稅收執法行為進行了專項檢查,有效保證了稅收執法行為的合法規范。在全市2007年度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中,連續第3年蟬聯第一名。全系統被評為遼寧省“四五”普法先進單位。以“稅收·發展·民生”為主題,開展第17個稅收宣傳月活動,其中“鴻雁行動”和新企業所得稅法知識電視大賽兩項宣傳活動被省局評為優秀項目,車購稅政策“交通行”和“稅收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助力”研討會兩項宣傳活動被評為創新項目。

  • 【信息化建設】

        稅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統(簡稱CTAIS系統)和金稅工程運行平穩,對征管工作的支撐作用日益突出。增值稅轉型退稅與CTAIS系統成功鏈接,增值稅抵扣憑證審核檢查系統和紅字發票通知單系統順利推行。在企業實施實時扣稅的基礎上,選定納稅經營較穩定的個體業戶作為試點,輔導其簽訂協議,實行批量扣稅,擴大了稅庫銀橫向聯網電子繳稅系統的應用范圍。順利開通了視頻會議系統,保證了各項工作會議的順利召開。加強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工作,制定實施新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辦法,通過防火墻阻斷了內外網的連接,取消了各科室的互聯網使用權限。

  • 【軟環境建設】

        深入開展“創新服務理念、提高機關效能、促進經濟發展、打造楷模機關”作風建設主題活動,并將活動范圍擴大到全市國稅系統各個縣區局和基層稅務所(分局),同時在全系統深入開展“星級服務”活動,積極爭創“最佳辦稅服務廳”和“辦稅服務明星”。在全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軟環境建設暨績效評估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市國稅局以綜合執法類第一名的成績被評為軟環境和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單位,3名同志被評為軟環境和政風行風建設先進個人。

  • 【黨風廉政建設】

        調整市國稅局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及責任分工,進一步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深入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層層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狀》,強化了市局、基層局、稅務所三級責任體系。強化“兩權”監督,開展執法監察、行政監察和效能監察。深入推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認真執行民主生活會、述職述廉和黨員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全系統共有5名干部進行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加大監督力度,市局專門邀請10名特邀監察員開展“半日訪半日談”為國稅工作建言獻策活動。全年全系統共采取明察暗訪的方式檢查基層單位80余次,批評教育20人次,有效保證了全系統的行風建設取得扎實成效。堅持反腐倡廉教育,著力創建稅務廉政文化。市局專門成立廉政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加大領導力量和創建力度,全系統各單位都建立廉政文化圖書室,市國稅局先后開展征集廉政警句、舉辦廉政知識擂臺賽、廉政公益廣告設計等12項活動,其中在廉政公益廣告設計活動中,一條廣告被市紀委以第一名的順位上報到省紀委參加了全省廉政公益廣告設計評選。重點創建了盤錦國稅廉政網站,實現了廉政文化的資源共享,同時設計了查訪通報和網上舉報兩個按鈕,突出了廉政網站的監督約束職能。

  • 【隊伍建設】

        加強班子建設。堅持黨組中心組學習制度,不斷提升各級班子和班子成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鼓勵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參加各級各類更新知識培訓班,改善各級班子的知識結構,班子成員按照分管工作積極選擇崗位參加培訓和競賽。全年各級班子成員參加各類培訓21人次。加強隊伍建設。重點開展稅收業務和崗位技能培訓。2人被分別聘任為省級首席審計型檢查專家和首席審理型專家,2人被聘任為省局兼職教師,15名在企業所得稅業務考試中成績優異的干部進入市國稅局人才庫,15名干部被授予優秀稅收管理員稱號。制定《關于鼓勵干部參加注冊稅務師和注冊會計師學習考試的通知》,大力提倡崗位自學,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截至2008年末,全系統擁有注冊稅務師資格25人,注冊會計師1人。加強機關黨建工作。深入推進創建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活動,提出了“樹立一批基層黨建工作示范點,抓好典型的培植和推廣工作,以點促面,整體推進,全面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的新目標。組建了市國稅局黨建工作指導小組,認真抓好黨建責任制的落實。在全系統黨員中開展“五比”和評選“十佳共產黨員”活動。召開全市國稅系統黨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交流黨建工作經驗,表彰了市局機關及直屬單位“十佳共產黨員”。開展為盤錦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獻一計”活動,全年共獻計65條,其中5篇專題獻計文章公開發表。開展抗震救災捐款活動。先后三次為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34.7萬元。

  • 【精神文明建設】

        2008年,盤錦市國稅局順利通過了省級文明單位復核,各縣區局重新被認定為省級文明單位,市局被評為遼寧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系統連續兩屆進入省文明行業;開發區局辦稅服務廳被評為遼寧省國稅系統“最佳辦稅服務廳”,興隆臺區局振興稅務所被評為“學雷鋒先進集體”。“青年文明號”創建工作取得新進展,大洼縣局前進稅務分局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大洼縣局遼濱稅務分局和興隆臺區局辦稅服務廳分別被評為省、市青年文明號。市局機關團委被評為盤錦市五四紅旗團委。積極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興隆臺區局振興稅務所被評為“學雷鋒先進集體”。年內,全系統擁有包括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稅務系統文明單位、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文明稅務所等10項,國家級榮譽在內的市級以上榮譽稱號52項,38人次受到上級的表彰和嘉獎。

    (蔡允強)

 

地方稅務

  • 【稅費收入首次突破50億元】

        全年共組織稅收收入29.4億元,比上年增收6.7億元。社保費收入完成21.9億元,比上年增收4.6億元,完成市政府計劃4.3億元的105%。稅費收入總計完成51億元。

  • 【推進稅收法制建設】

        按照“內外并舉,重在治內,以內促外,綜合治理”方針,不斷健全依法治稅工作機制。稅收執法責任制、過錯責任追究制全面推行,執法檢查深入開展,地稅干部的執法風險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有所增強。行政執法工作再次成為全市先進單位,實現了無征納糾紛。

  • 【服務地方發展經濟】

        圍繞盤錦經濟社會發展中心,針對盤錦經濟轉型、油田重組的關鍵時期,全市各級地稅機關通過經濟稅收分析比對,適時提出發展經濟、調整結構、培植稅源的建議,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稅收政策環境、稅收法制環境。

  • 【建設和諧穩定地稅隊伍】

        以建設好選人用人機制為重點,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層領導班子建設不斷加強。以提高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為重點,強力推進干部教育培訓,隊伍綜合素質有了新提高。市地稅局機關鞏固全國文明單位的基礎上,再次被評為省級文明行業,全系統文明創建工作再次實現省級文明單位滿堂紅。市地稅局被評為省文明單位標兵,所屬7個局被評為省文明單位。

  • 【黨風廉政建設連年實現“三無”】

        全市地稅系統連續多年實現無違法違紀案件發生。在全省地稅系統是唯一的一家。在鞏固“紀檢監察工作全國稅務系統先進集體”的基礎上,堅持做到懲防并舉,重在預防,在連續多年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民主測評中,班子和班子成員的群眾滿意率在全市排前。

  • 【行政管理效能提高】

        認真落實上級關于支持地震災區重建的各相要求,開展捐款活動。嚴格規范公用經費的支出,財務管理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工作進一步深化。加強稅務信息的采編報送。開展信訪突出問題的排查,加強保密工作和網絡安全,全力做好維穩工作。積極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后勤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郝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