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創新地質認識助力上產
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通過創新地質認識“破繭”的方式,讓杜84區塊SAGD館陶油藏邊部9口挖潛新井產量“蝶變”,日產油突破200噸,其中邊部擴邊水平井杜84-館H24井組日產油接近110噸。
杜84塊館陶油層自2005年采用SAGD開發取得成功以來,累計轉入32個井組,年產油78萬噸。隨著熱采開發的不斷深入,蒸汽腔發育不均衡、邊水入侵等開發矛盾日益突出,油藏開發形勢較為嚴峻。
為扭轉產量遞減局面,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科研人員積極轉變思路、深化地質認識,轉變“館陶油藏是一套均一砂礫巖體”的傳統認識觀念,建立了館陶油藏新的巖性劃分標準,創新提出“塊狀油藏層狀沉積模式的理論”, 形成了巨厚砂礫巖體儲層精細描述技術,實現了“百米級地層內十米級巖性劃分標準以及分米級低物性段的識別與精細刻畫”技術體系,將傳統認識的均一“饅頭”油藏精細刻畫為多個“三明治”疊加,拓展了井位部署空間。
“‘三明治’的面包坯就像地下的儲層,我們將館陶組儲層巖性細分為3大類,并建立了相應巖性的識別標準。”遼河油田地質所西北室主任張明君說,礫巖中存在厚度僅為1至2米的低物性段泥質夾層,像極了三明治里的夾心。
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科研人員采取“低物性段改造+分層SAGD”為核心的層間接替手段,針對“三明治”內部夾層,累計開展補孔、補層等低物性段調控改造79井次,調控后館陶油藏氣腔上升7-12米,實現館陶油層均衡有效動用;在“三明治”上下可動用區域,整體部署挖潛井24口,調整井32口,預計可增加動用儲量300萬噸。
通過地質研究思路的突破,促使杜84塊館陶油藏產量激增,汽腔發育也日益均衡,邊部儲量得到有效動用,為下一步館陶油層SAGD穩產打下了良好的地質研究基礎,同時也為后續厚層塊狀儲層的精細描述提供了可借鑒的研究思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