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11088只
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小河黑嘴鷗棲息繁殖地。李玉祥攝
近日,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帶領監測科工作人員,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小河黑嘴鷗棲息繁殖地開展今年第2次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監測工作。
今年的首次監測是在4月26日。兩次監測的結果顯示:南小河棲息繁殖地的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達11088只。這是盤錦開展黑嘴鷗種群和棲息繁殖地保護與研究工作以來,南小河區域監測到的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最多的一次!
并且,這還是一組很謹慎的保守數據。在黑嘴鷗的繁殖期,每個巢穴會有雌雄兩只黑嘴鷗,陸續產3枚卵。因此,監測工作采取“查巢定鷗”的方式來確定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南小河共有5400畝和3700畝兩處黑嘴鷗棲息繁殖區域,其中5400畝區域的1號池面積最大,經過兩次監測,確定有黑嘴鷗4200只。
跟隨工作人員短暫進入1號池,實地調查了196個黑嘴鷗巢穴,其中有3枚卵的巢穴67個、2枚卵的巢穴23個、1枚卵的巢穴9個,剛筑巢完畢、還沒產卵的空巢有92個,遭到天敵破壞的巢穴有5個。根據以往的監測經驗和黑嘴鷗繁殖習性推斷:陸續還會有黑嘴鷗前來筑巢產卵。
“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的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是棲息繁殖地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李玉祥說,自2004年建成南小河管理站以來,市林濕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持續支持下,通過退養還濕和封閉管理,最大限度避免了人類對黑嘴鷗等水鳥棲息繁殖的干擾,并建立了環境巡查、鳥類觀測、保護救助、海洋垃圾清理等系統化的管理機制,先后建設了生態隔離帶、開發了鳥類保護水系、強化了堿蓬草等植被管理,實時控人、控水、控草,保證南小河始終處于鳥類宜居狀態。
去冬今春,市林濕服務中心在9100畝黑嘴鷗棲息繁殖區域內實施了用于儲存淡水資源、強化水系連通循環的人工環溝建設和堿蓬草拖拽、閘口修建改造等多項工程,重點監測和調控水系的含鹽度,為黑嘴鷗創造了更舒適的筑巢繁殖環境,提供了更充足的棲息成長必需的食物和淡水保障。
隨著盤錦境內黑嘴鷗繁殖種群的不斷增加,市林濕服務中心已經著手在褲襠溝為它們建設另一處棲息繁殖地。
5月2日,李玉祥和監測人員又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它區域開展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監測工作。隨后一段時間,市林濕服務中心要在盤錦境內全面統計黑嘴鷗繁殖種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