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區“四維攻堅”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
去年大洼區優良天數達318天,PM_2.5濃度同比下降3.3%,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地表水Ⅲ類標準,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這一組數據背后,是大洼區創新構建“藍天、碧水、凈土、生態安全”四維攻堅體系,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精準治污,三大保衛戰打出組合拳。在大氣治理維度,大洼區采用國家級和省級空氣自助監測站監管模式,通過132家次涉氣企業深度體檢、302臺非道路機械“一機一碼”精準管控,實現PM_2.5濃度29微克/立方米的突破性改善。碧水攻堅中,對30個入河排污口、36個入海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成,河長巡河200余次清理問題點位15處,水源地水質達標。凈土保衛戰則聚焦“防風險”與“再利用”,完成4宗重點地塊土壤調查,7家土壤重點監管單位100%簽訂責任書,危廢安全轉移2016.87噸。
長效護航,制度創新筑牢生態屏障。大洼區建立清單化治理體系,將34項重點任務分解至各個責任部門。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全年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謀劃包裝田家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濕地工程、大洼街道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大洼東部城區污水處理廠改擴建三大工程項目盡快落地。
系統重塑,生態治理邁向高階形態。大洼區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構建起覆蓋全領域的生態治理網絡。創新打造“無廢細胞”工程,共建成“無廢機關、無廢學校、無廢景區、無廢酒店、無廢鄉村”11個。228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實施監管,出水水質達標。同步推進的《大洼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2024—2030)修編工程,將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規劃進行修編,為大洼區形成“城水相依、藍綠交織”的生態格局打下基礎。
科技賦能,治理能力實現迭代升級。在環境執法領域,大洼區運用無人機巡查等科技手段,全年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69起,罰款245萬元;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3起,替代補償2起,實現“查處一案、修復一片”的治理效果。
如今的大洼區正以“生態治理現代化”為筆,繪就“藍天常駐、綠水長流、凈土永續”的生態文明新圖景,這片曾經的鹽堿灘涂,正蛻變為渤海之濱的生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