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推動發展 在發展中篤定前行
服務業“頂梁柱”作用充分發揮 安欣攝
農業“壓艙石”作用日益凸顯 王浩攝
全面推行“課間15分鐘” 張羽雁攝
養老服務接待咨詢 張羽雁攝
中醫服務惠民 張羽雁攝
工業“穩定器”作用持續增強 王浩攝
2024年,雙臺子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砥礪奮進、務實拼搏,打好打贏攻堅之年攻堅之戰,奮力推動現代化北方水城建設取得新突破。
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順利實現
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45.7億元;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0元。
三力中科新材料(一期)等78個項目加快建設;東科新能源等30個項目竣工投產;全年開復工項目80個、開復工率100%;固定資產投資18.1億元、同比增長10%。
科學謀劃包裝項目236個,爭取到位資金10.3億元;獲批中央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專項債券資金20.58億元;完成債務率壓降年度任務。
統籌全局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發展基底,內生動力有效激發
重點改革縱深推進。制定《關于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等12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調整優化區政府組成部門職責編制;修訂《雙臺子區街道辦事處財稅體制改革實施意見》;2戶區屬國企完成注銷及吸收合并。
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省委營商專項巡視反饋24項問題整改完成22項;完成綜合窗口改革“兩減兩優兩增”任務;12個窗口獲評盤錦市第二批“清風遼寧政務窗口”;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訴求辦理高星評價全市第一。
助企紓困精準有力。幫助72戶企業精準解決各類生產經營問題96個;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幫助242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獲得貸款1.4億元;全年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410戶,同比增長13.6%;落實“盤錦英才計劃”,引進各類人才600人。
錨定方向堅持以進促穩、推進先立后破,發展勢頭更加強勁
招商引資提質增效。開展招商引資33批次、對接考察企業131戶,“請進來”招商110批次、會見項目119個;參加、舉辦大型招商活動8次;簽約引進項目45個,到位內資33億元、同比增長10%,引進外資同比增長10%;推動12個閑置項目盤活建設,總面積達50.4萬平方米。
科創實力顯著提升。中試基地納入國家級制造業中試平臺重點培育庫;中試基地新建D區2個中試項目簽約入駐;累計實現產業化項目9個、正在中試項目3個、在建中試項目5個、儲備中試項目12個;“萘烷基化制2,6-二烷基萘及氧化制萘二甲酸中試項目”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評為“國際先進”;高標準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技術中心“錨定產業新賽道 催化發展新動能”催化科學成果交流會;新增實質性產學研聯盟1個,實現“鉻系催化劑合作開發”等科技成果轉化13項;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突破4%,創歷史新高。
對外開放成果豐碩。中國(盤錦)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綜合服務平臺正式投入運行;新增跨境電商備案企業5戶,跨境電商一般B2B貿易額完成3.2億元;盤錦市首單二手車出口業務順利落地;鵬鷂生物第一批羥基生物柴油走出國門、“首航”歐洲;新增外貿企業5戶,進出口總額4.3億元、同比增長39.6%。
全面發力加快優化調整、增強發展效能,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工業經濟挖潛擴能。鑫義源錦等5戶企業完成“小升規”;工業技改項目投資同比增長4倍;北化魯華、研峰科技獲評省級綠色工廠;格林凱默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孚音生物等2戶企業獲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信生物等3戶企業獲評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33戶、“雛鷹”“瞪羚”企業5戶;魯華泓錦聚異戊二烯膠乳生產項目填補國內空白;華錦集團抗應力發白聚丙烯產品打破國外壟斷;開發區智慧園區一期項目投入運營,入選全國第七批“智慧化工園區(建設期)單位”,全省唯一。
特色產業培育壯大。遼河康養服務中心入住養員301人;碳酸泉水療康復中心、食療養生基地投入使用;遼河康養輔具文化街區和產業園區入駐企業25戶;“蘆花致雅 團圓中秋”2024盤錦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遼河碑林公園等特色活動成功舉辦;天誠·霍比特游樂小鎮當年建設、當年開園,填補戶外無動力游樂項目空白;盤錦數字產業創新示范街區入駐企業12戶;中國中檢遼寧化學檢測中心投入運營;開展各類促消費活動161場,累計銷售額13.8億元。
鄉村振興積厚成勢。農業總產值突破2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2萬畝;推廣種植“紅海灘1號”等優質水稻1萬畝;統一村高端河蟹大米精品禮盒訂制工廠建成投產;常家村香菇產業園年產值實現600萬元;任家村遼寧譽品中醫中草藥博覽館、宋家村福滿山莊研學旅游基地開業運營;完成綠港現代農業產業園35棟閑置大棚盤活利用;“龍人壹號”入選遼寧省知名農產品品牌;“會友”品牌大米獲評2024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最受歡迎產品;壹玖傳媒榮獲商務部2024農村直播電商案例賽事優勝獎,“五一五好”模式在全國復制推廣。
多措并舉提升功能品質、強化治理效能,城鄉風貌日新月異
宜居品質穩步攀升。推進7個老舊小區、4個棚戶區改造,回遷安置居民330戶;光明小區等5個小區臨電轉正;完成利民路中段等3條街路雨污分流改造,維修農村公路7.9公里;建成遼河碑林公園二號天橋;完成城鄉建筑節能改造86萬平方米,受益居民9148戶;新建3個口袋公園、3個社區便民食堂;建成湖濱路等4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3000個。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標率90.6%,全市第一;秸稈焚燒衛星遙感監測保持零火點,全市唯一;雙繞河等4條河流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危險廢物全過程可追溯信息化監管實現全覆蓋。
城鄉管理更有溫度。建成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車棚74個;實施九化南區通信線路落地改造,惠及居民1409戶;完成城市基礎亮化智能化節能改造;69個城鄉管理網格投入運行;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281噸、村內溝渠94公里,維修邊溝18公里;獲評2021—2023年度遼寧省文明城區標兵。
用心用情開展惠民服務、增進百姓福祉,人民生活持續向好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新增城鎮就業2852人、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2748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603人;建立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站18個,新增創業2812人,扶持創業帶頭人135人、帶動就業835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5%以內,零就業家庭始終保持動態為零。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完成4所學校5棟教學樓、4所學校操場以及全區中小學教室燈光升級改造;新增普惠性托育學位100個,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90%以上;遼化小學、湖濱小學成功創建盤錦市新優質學校;長征小學獲評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中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紅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門診和遼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護理門診正式開診;代表盤錦市接受2023年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榮獲全省第一;完成第二批140戶家庭適老化改造。
繁榮發展文體事業。成功舉辦“徒步遼寧”2024全省職工群眾健康行啟動儀式暨盤錦遼河濕地萬人徒步大會;開展文化惠民活動60場,各類主題文化活動50余場;“李氏繩編”等16個非遺項目參與評審。
慎終如始做好扶弱濟困、化解風險隱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民生保障兜準兜牢。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發放各類救助資金3788.55萬元,走訪幫扶困難家庭1300余戶,問題解決率100%;制發退役軍人優待證7688張、光榮牌8083張;區人武部獲省軍分區新域新質民兵分隊任務行動能力比武考評全省第二。
社會治理扎實有力。偵破盤錦建市以來最大持有、使用假幣案件以及20年以上命案積案;實現村(居)民評理說事點全覆蓋;省“萬件化訪”臺賬91件案件全部化解;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化解調解案件1310件、調解成功率100%。
安全生產加固筑牢。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集中組織安全專題教育培訓72次、從業人員安全技能培訓210次、基層安全監管執法人員能力培訓24次;妥善應對八輪強降雨和遼河、小柳河超警洪水等持續沖擊,全區平穩安全度汛。
矢志不渝牢記初心使命、嚴格履職盡責,自身建設全面加強
依法開展21個審計項目并積極推動審計整改;42件人大代表建議、50件政協委員提案辦復率、滿意率均為100%;高質量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強化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與管理,全區工作亮點204次在中央級媒體平臺發表,56次在省級媒體刊播。
同時,婦女兒童、民族宗教、青少年、殘疾人、僑務、檔案等各項事業均實現健康發展。
2025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區委九屆九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堅決打好打贏決勝之年決勝之戰,加快建設現代化北方水城,奮力推動盤錦在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中走在前列展現新的更大作為。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3.5億元;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守正創新 做好六方面重點工作
聚焦高質量發展,穩支撐、強動能,進一步激發“雙臺子活力”
務實推動投資高效益。專班推進項目建設,滾動實施重點項目76個;完善產業鏈招商圖譜,創新“八大招商”手段;簽約落地項目45個,引進內資3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萬美元;落實好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建立項目儲備庫,全年包裝申報項目200個以上。
充分激活消費新潛能。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50場以上,發放400萬元消費券;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達到基本型以上;實施“川貴小吃街”等美食街區提升行動;推動上海凱奇無動力親子樂園等游樂項目落地;高標準舉辦遼河濕地萬人徒步大會、遼河濕地國際燈會等精品活動。
不斷拓展開放大平臺。培育“跨境電商+產業帶”融合發展模式;鼓勵科萊恩等企業擴大外貿規模;全年新增外貿企業3戶,跨境電商一般B2B貿易額突破3.5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4.8億元、同比增長10%;積極參與東北陸海新通道建設。
全面增強科創驅動力。全力創建國家級制造業中試平臺,全年實施中試項目10個,完成產業化轉化項目2個,儲備中試項目15個;建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高技術中心常態化合作機制,加快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庫,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2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戶、創新型中小企業6戶、“雛鷹”及“瞪羚”企業3戶。
聚焦高標準謀劃,調結構、助轉型,進一步彰顯“雙臺子特色”
鞏固提升主導產業。開發區石化及精細化工營業收入超過350億元;鼓勵企業智能化升級、綠色化轉型;全年完成“小升規”企業5戶、技改升級企業5戶。
提檔升級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全域化布局、全齡化服務、全產業鏈發展”康養醫養格局;推動全區各類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70%以上;遼河康養輔具文化街區和產業園區入駐企業35戶;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耦合,進一步填補空白;依托“盤錦指數”開展碳足跡管理、挖掘碳資產價值,打造數字化碳匯交易平臺。
培育做優鄉村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持續推動常家村文化產業創意聯盟示范基地完善配套、擴大規模;壯大香菇深加工、高端河蟹大米禮盒定制產業;挖掘白羽肉雞養殖、稻蟹混養空間潛力;加強高標準農田管護,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85萬畝;支持遼寧龍人爭創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條標準化示范基地。
聚焦高集成創新,抓改革、重營商,進一步展現“雙臺子優勢”
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堅決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列實施方案任務部署;深化“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以市場化手段提升運行效率;建立完善招商引資評審及決策制度;做好國家級高新區申報及創建;縱深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構建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營收能力。
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常態化組織開展“清理影響振興發展做法”專項行動;積極培樹新一批“清風遼寧政務窗口”;加快“高效辦成一件事”應用場景落地,推動區級審批服務和執法權限下放;完善“數智雙區”小程序“一件事打包辦”等功能模塊。
支持服務民營經濟發展。深入落實國家穩經濟系列政策及省、市配套措施;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各類經營主體支持力度;市場主體增長10%以上,吸引和集聚各類高水平科技創新及技能人才650人以上。
聚焦高品質環境,精管理、優生態,進一步打造“雙臺子形象”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啟動遼河新城起步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推動政府西、長征二號等地塊啟動開發以及103、北瀝北等地塊簽約落地;回遷安置居民100戶以上;啟動315轉播臺搬遷工作;開展全區14座泵站及旌旗街等4條街路排水管網升級改造。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繼續保持全市第一;全區4條河流考核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加強土壤重點污染源監控;強化重點用能企業能耗監測。
強化城鄉精細管理。常態推進“多城聯創”工作;持續打擊非法營運三輪車及電動四輪車;編制《雙臺子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25年—2030年)》;實現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動遷村除外)全覆蓋。
聚焦高幸福指數,惠民生、增福祉,進一步提升“雙臺子溫度”
堅持就業穩定優先。建立全區統一就業信息數據庫;新增城鎮就業2700人以上、失業人員再就業1800人以上;強化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強化重點群體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嚴格落實“一金三制”,確保仲裁結案率100%。
織密社會保障網絡。推進社會保險穩步提標、精準擴面;持續完善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推進“走進困難家庭 傾情解憂暖心”專項行動。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公辦園、普惠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省級標準;為低年級小學生配備可躺式便攜桌椅;深入實施“三名”工程、“強校”工程,新增新優質學校2所;推動盤錦鐵十三局醫院二級綜合醫院建設并投入使用;加快醫聯體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藥品統一管理;推動65歲及以上老年人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達到65%以上,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不低于85%。
聚焦高水平安全,防風險、守底線,進一步筑牢“雙臺子屏障”
樹牢安全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完成開發區智慧園區二期建設;提升防汛抗旱救災能力;鞏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成果。
推進平安法治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預警、化解、防控常態化機制;發揮訴源治理共建工作站、村(居)民評理說事點等作用;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
堅守債務風險底線。壓減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統籌用好國家新一輪化債政策,堅決守住“三保”和不發生政府性債務風險底線。
同時,進一步加強國防動員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梁紐帶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紅十字會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