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興隆臺區持續惠民利民工作紀實
“我覺得現在上哪都方便,大街小巷干干凈凈,路也寬,燈也亮,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美了。”居住在興隆臺區惠賓街道迎賓社區的田廣利是一位退休10多年的“老油田”,談到生活變化,他發出由衷的感嘆。
如今,在興隆臺區,擁有這種滿足感、幸福感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見證了城市的發展,也充分享受了城市發展帶來的快樂與美好。而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興隆臺區委、區政府始終如一對民生福祉的關注與投入。
改造南外環水系及雨水管網,“內澇區”變成“景觀帶”
由于地勢及地下管網排水不暢等原因,每到夏季強降雨來襲,興隆臺區遼河南路、盛世街和萬科小區南側的友誼街,經常積水嚴重,造成市民“出行難”。為徹底解決問題,今年興隆臺區積極推進城區西南部排水管網建設工程,經過近8個月的高效、緊張、有序施工,雨水管網改造工程現已全部完成。
興隆臺區雨水管網改造工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南外環水系工程和中華路管線工程。中華路管線工程承接環城南排澇站雨水,自流排入新建中華路管線中,最終連接市政管線,經過螃蟹溝泵站排入螃蟹溝,全長約2.33公里。南外環水系工程對現有南外環水系進行整治改造,東起泰山路,西至中華路,全長約3.22公里。
此工程所包圍區域內的雨水,將通過各條地下支線管網,全部排入水系的干線內,再通過裝有2臺每秒4.5立方米泵機、排水能力為每秒9立方米新建南外環和中華路一體泵站的強勁水泵,將雨水向北排入螃蟹溝,也可以選擇向東排入向海大道排水系統,確保易澇區域在內澇形成之前,將雨水全部排光。伴隨這條“主動脈”的全線貫通,城區西南的“微循環”得到全面暢通,使該區域的內澇現象徹底成為了“過去時”。
如今俯瞰南外環水系,清澈的河水穿城而過,宛如一條玉帶鑲嵌在高樓大廈間,曾經淤堵嚴重的“排水溝”,變成了一道靈動秀雅的“風景線”。
“便民橋”實現2000多戶居民通行愿望
興隆街道鉆工村社區西側曾有一座小鐵橋,經日曬雨淋,小鐵橋逐漸銹蝕,成了危橋。業主單位出于安全考量,將這座小鐵橋拆除。
安全隱患雖然消除,但另一種危險卻潛伏下來。到了冬季河面結冰,部分居民和學生為了節省時間,就會從冰面上過河,如果冰面不結實很容易發生意外。其他季節,有些孩子還會冒險從橫越河面的輸油輸氣管線上攀爬過去,一旦失手墜河后果不堪設想。
了解情況后,興隆臺區委、區政府決定盡快修橋,滿足鉆工村社區2000多戶居民以及周邊居民的通行愿望。
今年3月10日,橫跨六零河兩岸的“便民橋”通過驗收后正式啟用。橋體全長30米,橋面寬1.8米,人行道凈寬1.5米,兩側橋頭的引道全長35米。橋高4米,上部為鋼梁結構,下部采用鉆孔灌注樁結構,十分穩固且結實耐用。人們走在橋面上,這看看、那摸摸,心里充滿了喜悅。家住鉆工村、康橋水岸、陽光國際等5小區的居民和學生從此有了到達河對岸的捷徑,再也不用費時費力繞行了。
陽光國際小區居民戴洪寶深有感慨:“以前出行,只能望‘河’興嘆,現在這座橋修通了,從家出來步行不到10分鐘就能到河對岸,真是太方便了!”
用“繡花功夫”提升鄉村顏值
“咱們腳下原是排水溝,雨水、農業廢水、生活污水全靠它往外排。改成地下暗排后,雨污分流,村民家門口的壕溝變成了平整的鋪裝路。環境好了,大家勤勞致富的勁頭也更足了。”惠賓街道二十里村黨支部書記葛大鵬指著腳下鋪裝整齊的水泥方磚路面,向大家介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喜人變化。
放眼望去,二十里村白墻灰瓦、綠樹掩映,宛如江南小鎮般清麗脫俗。葛大鵬說,隨著人居環境改善,村民開始做起了鄉村文旅生意,餐飲、民宿、酒坊、文創產品經營店鋪雨后春筍般涌現,買賣也越來越紅火,成為遠近聞名的市民休閑旅游打卡地。
二十里村是興隆臺區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興隆臺區共有4個涉農街道、13個行政村,絕大多數位于城鄉接合部,過去,村屯環境臟亂差,群眾意見很大。
為徹底改變這種面貌,興隆臺區持續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面子、里子一起抓,用繡花功夫全面美化、凈化、亮化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興盛街道上房村村路窄、沒有邊溝,一遇大雨,雨水只能通過路面外排。今年3月,興隆臺區相關部門與街道、村一起,對沒有排水系統的村路進行了改造,一次性解決了排水和交通兩大問題。
上房村黨支部書記夏春學說:“我們還趁此機會,重新粉刷了主街住戶房屋墻體,綠化美化了村東路口荒地,還進行‘美麗庭院’‘最美上房人’評比,讓每個村民都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使村風民風與村容村貌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自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興隆臺區農村完善了日常保潔制度、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轄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區里還對邊溝進行全面清理,安裝路燈2738盞,通道內可綠化地段綠化率達到100%。
如今,興隆臺區村屯街路干凈整潔、綠樹成蔭。胡家村、糧家村被評為省級美麗示范村,西躍村被評為省級美麗宜居村。胡家村的“北緯42°彩虹小鎮”、糧家村的“十里花溪”更以其特色鮮明、優雅舒適的環境吸引著眾多城里人前來休閑賞景、郊游露營。
社區大食堂方便又實惠,暖胃更暖心
“我幾乎天天來社區大食堂吃,這里離家近,菜的品種多,13塊錢隨便吃。家門口有社區大食堂,真是老百姓的福分。”每天11點,康橋社區居民王松梅都會準時來到社區大食堂,開啟有滋有味的幸福“食”光。
位于康橋社區辦公樓3樓的社區大食堂窗明幾凈、秩序井然,消毒柜中放著不銹鋼餐盤,筷子有高溫消毒和一次性兩種。兩個加熱保溫車上放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大家可以自主挑選喜歡的菜品和主食。餐臺后方,是明廚亮灶的廚房,戴著高頂白帽的廚師、面點師正在現場加工制作食品。
據社區大食堂經理韓艷華介紹,今年4月份,大食堂開始試運營,開始人很少,后來大家認識到大食堂的方便實惠,就餐人數逐漸多起來,現在早餐有60-70人,午餐能達到120-130人。
“飯菜低油少鹽,是本地風味的家常菜,很符合我們老年人的胃口。”80多歲的獨居老人李雅賢高興地說,“年齡大了做飯不方便,現在有了社區食堂真是太好了,一頓飯花不了多少錢,還能和老伙伴們嘮嘮嗑。”
為了以點帶面、高質高效推進社區食堂建設,興隆臺區及時總結歸納社區食堂好的經驗做法,引領轄區街道社區科學規范建設社區食堂,讓社區食堂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服務站”。
與康橋社區類似,興隆街道錦祥社區也開辦了社區大食堂,但與康橋社區有所區別的是,這里的大食堂更加多元化,不僅有就餐的營養餐廳,還有圖書館、老年活動室、日間照料中心、健康理療中心等,相對于康橋社區的大食堂,這里更像一個社區綜合服務大平臺。
創新街道鶴鄉社區和萬科如園小區也正在籌建社區大食堂,目前硬件部分已經建設完畢,待相關設備購買安裝和人員招聘完成后,就可以正式對附近居民開放了。
如今,走在興隆臺區的大街小巷、樓院廣場,看到的是整潔干凈,聽到的是歡聲笑語。據介紹,今年以來,興隆臺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財政收入的81%用于民生支出,文明城市創建、繞陽河防洪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新校舍建設等民生工程持續推進,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都得到了有效解決。